
前段时间精读了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在查资料时发现,原来这个以诗词著称的大家居然还有两部书传世,《南渡录》和《窃愤录》。
这两部书记录的都是靖康年间钦徽二帝被金人所俘后的悲惨经历。《南渡录》侧重于女眷的遭遇,《窃愤录》则更侧重于钦徽二帝被禁于五国城的惨状。
两部书虽篇幅不长,但全篇都是古文。看评论《南渡录》相对来说好读一些,因此我选择先读这本。(但近日实在心绪烦乱,无心读书,两万字的书居然还没读完,很惭愧。)
看书前,习惯先了解作者及书中人物的生平。一来满足下八卦心理,二来也能更好的带入。
“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这句话说的就是宋徽宗赵佶。这简直是对一个皇帝最大的讽刺,亦是对一个文人的惋惜。我想,倘若赵佶有选择的权利,他可能也不会选择当皇帝吧!
自古以来帝王家多才子,如曹植,李煜,但像徽宗这样的艺术家却少见。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他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也是工笔画的创始人,他无疑是一个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
但若要成为流芳百世的明君,必然需要励精图治日理万机,就绝不能将精力浪费在研究艺术上。但若不是生在帝王家,又怎么可能从小受到名师指导,且有大把机会接触和熏陶到高级的艺术领域?
艺术成就多么完美就显得他政治才能多么糟糕,世事就是这么矛盾,任谁也无可奈何。宋徽宗没有选择,正如黄金无法饱腹,天才也未必是治国之才,这是一个悲剧,也是莫大的戏谑。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而《南渡录》就是讲的这一段史实。
靖康元年,是赵佶悲剧的开始。他匆匆的临危禅位,并没有改变其悲惨命运,第二年,与钦宗一起北狩。这只是一种婉词,也就是被俘北上。国破家亡,被俘受辱,最终被囚于五国城。期间受尽折磨,九年后,终死于五国城,至此,悲剧的一生画上句号。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这是徽宗被掳北行途中,忽见杏花盛开如火,万感交集,写下的如泣如诉之词。怜花怜己,字字泣血。
但亡国之恨中,对自己的反思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