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学课堂改革
王羽承讲《窦娥冤》十分精彩台风气场俨然讲师

王羽承讲《窦娥冤》十分精彩台风气场俨然讲师

作者: 复旦金声缘 | 来源:发表于2018-04-18 18:00 被阅读18次

    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 [1]

            ——王羽承讲《窦娥冤》十分精彩台风气场俨然讲师

          赵苏仪  李士金 赵凯歌

    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袁编云:然而梅诗更值得注意的题材走向是写日常生活琐事,因为这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开拓精神。从六朝到盛唐,诗人们对生活中凡俗的内容不屑一顾。从中晚唐开始,虽然诗歌不再回避平凡、琐屑的生活细节,但尚未形成风气。梅尧臣则常常从日常生活琐事中取材,写了《食荠》、《师厚云虱古未有诗邀予赋之》等诗。所谓“古未有诗”,正表明此类题材是初次进入诗歌的殿堂。梅尧臣的尝试有时不很成功,例如《扪虱得蚤》、《八月九日晨兴如厕有鸦啄蛆》等,凡庸且陋,缺乏情韵,但这是他作为一位尝试者难免要付出的代价。梅诗中更多的作品则成功地实现了题材的开拓,把日常生活中的琐屑小事写得饶有兴味,如《七月十六日赴庾直有怀》写值夜时想念妻作,《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描写味美而有毒的河豚等,为宋诗开辟了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题材走向。[2] 

    上文对梅尧臣诗歌评价多有不妥。宋代诗人的开拓精神难道就体现在“写日常生活琐事”?既然从中唐诗人已经在诗中反映“平凡、琐屑的生活细节”,宋代诗人在此方面有何“开拓精神”?何谓“凡俗的内容”?从六朝到盛唐那样多的诗人“对生活中凡俗的内容不屑一顾”?梅尧臣“写日常生活琐事”便“形成风气”了?袁编的论述漏洞百出。袁编认为梅尧臣“为宋诗开辟了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题材走向”,照此说来梅尧臣诗作只是“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题材”,那袁编所举诗例如何“更加贴近”的呢?袁编的用词实在令人费解。

      窦娥“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一个学期时光是短暂的,但获得的体验与收获却是受益匪浅的。对于李士金老师的第一印象,博学且又幽默,知识是存在他大脑里的活跃分子,不用书本,文学是活在他心里的。记得老师第一次就对我们讲述了该如何学习?(一)感兴趣学习;(二)学会学习;(三)有理想学习。确实是这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继而掌握自己的学习策略,最终达到有理想学习,为祖国建设贡献绵薄之力。古代文学并不神秘,古代文学是古代人民社会生活形象、深刻的反映,这是老师常常挂在嘴上的话。曾经我对于古代文学的感受便是那种“束之高阁”,经过一学期的上课体验,真心觉得文人大家真的不神秘,七情六欲,儿女情长,有血有肉。因此,对于作家与作品,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不需要来自应试教育的照本宣科,切忌大话、空话,要发挥自己的自由意志精神,从心所欲不逾矩。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主导者,但学生是主体者。李士金老师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这学期研讨了许多文人大家,有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辛弃疾、陆游、关汉卿、马致远等,采用的是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作为教师在简短时间内讲演好一位大家或作品,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了我们的综合文化素质与实践能力。首先是我们每一个人简短的五分钟讲课,这却需要我们有大量的经典名著的阅读实践以及丰富的深广的社会生活阅历。其实这个过程是喜悦与紧张的,喜是自己能够努力去展示自己,紧张是忐忑,怕出什么闪失。拿我自己体验来说吧,《汉宫秋》是马致远先生的杂剧,起初我在构思很久该如何讲,由于自己总是想面面俱到的展示,反而忽略了文本本身,加上有点怯场,因此是有点小失意的。但是老师的话总会点醒你,自己此刻暴露出来的缺点未尝不是好事,老师会给我许多建议,这样我才会一步步成长。正因为给了大家一个这样的平台,我才能从同学身上汲取优点。比如让我印象深刻的王羽承同学《窦娥冤》讲课,真的十分精彩,紧扣文本,“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以及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性格等,讲解都十分精彩,尤其是她的台风、气场、大方。老师这样的课堂模式,有利于我们取长补短,互相成长。其次是表达感受,记录博客。不得不说,老师还是十分与时俱进的,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电子时代。每个同学在课上抒发一节课的感受,有细节有感悟,这也是检验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方式,只有认真倾听才会有所记忆有所启发,课堂的集中度大大提高。这也是一个知识回顾的过程,加深我们的记忆与理解,并且记录到博客中去,便有了永久的痕迹,等同学们彼此都老去,再回到老师的博客里看一看,这都是大学课堂美好的回忆,大家在文学里探讨,十分有趣又温馨。我现在一字一句敲打时,脑海里闪过的便是课堂里一幕幕情景,同学们神采飞扬的讲课,老师的激动,课堂内的欢声笑语,真的十分美好。这样的课堂是学生智慧的开拓,让我们能够知人论世,理解古代文学深刻的超越时代的象征意蕴。所以,古代文学真的十分生动,没那么神秘,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揭开了它的面纱。(赵苏仪 0115110244)这学期的古代作品选课非常精彩,让我收获的不只有知识,还有以后怎样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先说说我们老师,仙风道骨、洒脱之至,让我上的每一节课都精彩万分。每节课都是让同学精心准备给我们上课,这样不仅锻炼了我们的讲课能力和心理素质,让我们听课的人也收获了许多之前不知道的知识点。每一位同学讲完,老师都会及时补充遗漏的知识点,整个课堂有条不紊,又有生趣。老师怕我们听课不认真,每堂课学生讲完都会留出时间让我们发言学到了哪些具体知识。因为之前考教师资格证耽误了两周的课,老师一定要补回来,让我们深深为老师的敬业精神所打动。老师说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所以最后的两周课要提前上再提前下几分钟,这样我们就不用一下课跑着去食堂吃残羹剩饭了,而且又保证了上课时间的充分。真的很感谢老师为我们考虑的这么周到。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当同学讲的好,老师都会很激动。本来我贪玩的心思也被老师的认真所改变了。真的很庆幸能在大学这短短的四年中遇到这一位有趣的老师,有趣的古代文学史课程。老师让我们他的微博上留下记录,我想多年以后就算我忘记了课本的知识,忘记了温馨的课堂,但是当我看到博文时一定会重新想起上课时的心情和一幕幕的美好。感谢这门课为我带来的精彩。(赵凯歌)

    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就目前人类个体生命的存在期限而言,通过阅历和教养使得自己精神灵魂不断丰富深刻博大,才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离魂记》即是个体生命的非凡超越的神圣生活。人究竟有没有灵魂,从古至今一直是众说纷纭,各执一是,但现在科学的进步,对大脑的解剖以及对人的心理分析,说明这仍旧是一个未知的领域。而宗教一派,源远流长,分枝百出,气象万千,早已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有许多问题是足以令人反省和再探索的。这个传奇故事所构思的情节表面上很不可信,但按宗教心理的眼光来审视、理解则又是极自然且又极动人的事。那么,借宗教的社会心理基础,表示一种人生的愿望也完全是值得同情的,而人性中自然的色彩、纯朴的要求和欲望,在被统治者工具化的传统文化道德的压迫下,从另一个隐秘的窗口探出头来吸一口新鲜的空气,这也正是追求人生真谛的努力和尝试。这里面多少表现了一点中国古人性爱的意向和条件。 [3]


    [1]致谢:本课堂教学改革得到淮阴师范学院朱汉清、周桂峰、施军、赵宜江、周平、李相银、许芳红、杨颖、陈年高、孙义清、陈华东、赵科印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助(PPZY2015C205)。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三版,第46页。

     [3]李士金著《中国古代小说社会心理分析》,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99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羽承讲《窦娥冤》十分精彩台风气场俨然讲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jxb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