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教育
再说放手与坚持——重读《父子大学》的思考

再说放手与坚持——重读《父子大学》的思考

作者: 青苔居 | 来源:发表于2018-12-05 11:36 被阅读42次

    昨天,重新走完《父子大学》,掩卷沉思,不由想起了《摔跤吧,爸爸》,二者确有几分相似之处。

    于《父子大学》,一个造反的年代,从国家层面讲,整个教育体系已于事实上崩塌了,作者却于家庭内部完成了教育;于《摔跤吧,爸爸》,面对逼仄的现实,父亲替女儿作了主,敦促、陪伴,经过艰苦磨砺,让出生在严重重男轻女环境的女儿们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父亲(家长的代表)替孩子做了主。

    那么,可不可以说是家长干涉了孩子的自由,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呢?

    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思考自由、自主、尊重与成人意志推动孩子前行的关系、或者说界限。

    可不可以绝对放手?

    在备受推崇的巴学园、夏山、瑟谷教育中,唯有瑟谷算得上完全放手,现已不存在的巴学园其实是在尊重的前提下给了孩子更多的选择权,仍然是成人主导。那么,瑟谷学校的真实环境又是怎样的呢?是否可以说,环境的建构就已蕴含了建构者的个人意志——你希望孩子是怎样的,你就尽已所能为孩子创设一个更能帮助他们向着目标而去的环境。

    还有一个思考:对于理性思维能力尚不成熟的孩子,他们有多少可能透过今天的迷雾窥视未来,然后为之努力?——诚然,对比三十年前,今天的许多职业、岗位都是全新的,从前无法想像;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世界的变化只会越来越快,越来越难以预测。

    所以,现在再来说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职业就能活得好是可笑的;能够让孩子们拥有更好人生的,已不是所谓的专业和职业,而是能力。必须要问: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让他们不被未来淘汰,才有能力迎接挑战、适应变化莫测的世界?

    我自然不会认为是课堂里教授的那些具体的知识点,那些大多已是过时和陈腐的“知识”,但我以为:求知欲、学习能力、专业素养、刻苦耐劳精神、自我管理能力,理性、恒心、韧性、勇气,这些特质永远不会过时;具备这些特质,孩子们才有能力面对未来。

    这些特质能够自哪里获得?

    学校?家庭?社会?

    这两个故事,都是家庭成就了孩子;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更多的故事,家庭仍然是一个孩子最终成长为什么样子的决定性因素。老师以同样的方法教授几十个孩子(中国现状),所谓个性化、定制化大概率只能发生在家庭内部,孩子越小越是如此;教师能够教授的,是具体的知识点,一个人的品格、见识、眼界,更多生发于家庭。

    在《父子大学》中,范先生之父最为坚持的是品格,不仅言传,还有身教:

    敲门砖只要用上一次,就有第二次,以后就习惯了,遇事就找敲门砖。文人一旦把文字当成敲门砖,非堕落不可。

    事在人为,你要不想念书,有的是借口,你要想念书,有的是方法。

    读书作文,与他将来干什么工作没有关系。

    念大学是为了治学问,现在的大学都在搞运动……没有一点学术氛围,能学到什么?你若真想念大学,而不是为了一张文凭,就跟我念吧!

    ……

    这样的言论,在整本书中还有很多。

    再问可不可以完全放手,特别孩子小的时候?

    没有外力推动的孩子有没有可能过度贪恋舒适区,放纵沉迷、不思进取?孩子需不需要磨砺、需不需要系统化的学习?

    希望理性思维能力不成熟的孩子完全明白今日之于未来确有难度。在某些极端情形下,有没有可能错过真的就是错过呢?对比范福潮先生及其同时代人,可以清晰看到他的没错过和他人的错过;至于《摔跤吧,爸爸》,大抵都能猜到普通印度乡村女孩最有可能的命运,两位父亲助力孩子获得了更多的能力,拥有了更好的未来。

    那么,是不是因此就可以说,成人有权干涉孩子的生活与前途并把自己意志强加于孩子呢?

    如果一定要施予外力,界限是什么?平衡点在何处?

    这个问题扰我多时,重读《父子大学》、回想《摔跤吧,爸爸》,我看到了两位父亲面对混乱的时代、残酷的现实、粗糙的生活,秉承自己判断力的坚持,这种坚持来自于他们的见识、学识、洞察力,这些东西,孩子不具备,孩子看不到。

    但同时,两位父亲也并非盲目做主,他们都看到了自己孩子的特长——《摔跤吧,爸爸》中的父亲在女儿和同学打架的过程中发现了女儿身上的摔跤天赋;范先生兄弟姐妹六人,他父亲说:“他姊妹六个,顶数他爱看书,从小就听话,有灵性、也肯用功,教他什么,他就学什么,从不厌烦。”这位父亲并没有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六个孩子身上,而是选择了一个愿意学的孩子施教。

    如何坚持自己的观点与做法?

    我在两位父亲的身上看到了我们时常提及的、对待孩子当有的态度:温和的坚定。

    范先生之父无论是给他办病假以留于家中学习、限制他买书读书、不允他和同学外出“造反”,还是禁止他替同学编撰小说以求名利及现实的好处——读大学的机会,都是在和孩子讲道理,即使明知幼年的儿子未必懂得,仍然会告诉孩子因何如此,然后坚持,没有呵斥、不见体罚。其所秉持的,是一个文人立于天地的良知——持风骨、秉良知、守底线、无功利,以及来源于生活、超越孩子认知的学识、眼界与经验。

    《摔跤吧,爸爸》中的父亲同样没有责骂与体罚女儿,即使面对女儿们的反抗。母亲在这里扮演了温和的角色,父亲尽管带有大男人的严肃与凌厉,也没有使用过所谓“家法”,没有藤条和鞭子、耳光和巴掌,甚至没有呵斥与怒骂,有的只是计划、执行,不屈不饶。

    面对孩子们的反抗,一个是父子同游变更环境,书信+道理温言劝诫;一个是不动声色、不带情绪的坚持训练计划。

    两位父亲都对孩子实施过惩戒,也都仅仅止步于惩戒:没有贴标签,不带人格上的羞辱、不带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不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只是要让孩子认识到错在何处、因何受罚。

    两个故事,一个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一个是源于生活的艺术,最终,殊途同归,讲了同样一个道理。

    如果两位父亲不坚持,任由孩子凭着自己当时的心性选择呢?

    面对沉重的生活,我们能庇护孩子的童年,但有多少父母能够庇护他们的一生?

    龙应台写于《亲爱的安德烈》中的这段话被许多人当作鸡汤:“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这段话难道没有道理吗?

    我们有没有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夹杂了偏执?我们有没有在没能完全明白自由为何物之前陷入盲目,最终为了追寻自由却遮蔽双眼,迷失了方向?

    对于普通人来说,拥有更多的选项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自由,而拥有,是需要能力的!

    或者,能力从何得来才是一直以来各种教育观争执的焦点。

    或者,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学着去了解孩子、理解时代,学习孩子所喜欢的、所厌恶的,让自己有能力看见孩子、理解孩子。

    做一个权威型的家长,用平等、尊重的态度和孩子交流,大方向沟通探讨,细节放手;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自行承担选择的后果;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温和地坚持;随着孩子年龄渐长、理性思维能力的成熟,把越来越多的选择权交还孩子,永远做他们强有力的支撑,站在他们身后和他们一起面对困难会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说放手与坚持——重读《父子大学》的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jyi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