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2)

作者: 快乐人生老陈 | 来源:发表于2023-03-30 12:19 被阅读0次

    今天欣赏张九龄的两首名作。

    《感遇·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葳(wei)蕤(rei):枝叶茂盛而纷披。桂华:桂花,“华”同“花”。自尔:自然地。林栖者:山中隐士。 坐:因而。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兰花遇春枝叶茂盛,桂花逢秋皎洁清新。美丽的花朵呈现勃勃生机,春秋两季自然成为良辰佳节。可知那些隐居山林的高士,闻到香味油然而生仰慕之情?花木流香自是天性本色,何须美人寻芳采撷?

    这首诗是作者被贬荆州时的作品,委婉蕴藉,寄托深远。

    张说几次罢相,张九龄均不同程度受到牵连。伤感自然难免,但他并未一味陷入寒儒文人一贯的怨声载道。他稍稍退立一边,从尘世的桎梏藩篱中暂时剥离了出来。

    他自比兰桂之高洁美德,表现出不求闻达、蔑视显贵的隐士情操。如果自身才华横溢,又品德高尚,何须在乎世俗功利,何必委曲求全天下扬名?

    尾联“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可谓与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一样,都寄予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让后人品咂无穷,受益匪浅。

    张九龄的诗歌更多地表现在穷通进退中保持高洁操守的人格理想。他一方面常怀经国济世之志,另一方面又力图持超越态度,将“仕”和“隐”这一对矛盾和谐地统一起来,不愿为追求功业而屈己媚世。

    这种以出世之态做入世之事,当时很有代表性,其中以主动姿态设计自我人生道路的理念一直以来成为中国有志文人的理想模式。而功名事业和自由人生,也正是盛唐诗的两条主要轨迹。

    在艺术表现上,张九龄的诗歌不像张说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兴寄为主,显得委婉蕴藉。例如包括上面这首在内的《感遇》十二首,均以芳草美人的意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所信守的高尚品格。

    下面一起欣赏张九龄的代表作《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竟夕:通宵。怜:爱。滋:湿润。

    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天各一方的人儿都在举头望月。有情人埋怨漫长的月夜,因为思念而整夜无法入眠。珍惜这满室清辉吹灭了蜡烛,起身披衣感觉夜露的寒冷。月光如此美丽,我却不能掬一捧赠送与你,只得重回床上梦想相会的日子。

    全诗语言自然浑成不着斧痕,情意缠绵但不幽怨,意境清幽却不冷冽,格调高华浑融,无疑是一首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佳作。

    但我没想到的是,张九龄堂堂的宰相,竟然在罢相之际还能写出如此温婉动人的爱情诗章。李泽厚曾情不自禁地赞扬《春江花月夜》悲伤中隐含着轻快,叹息里舞动着轻盈。而这首如月光奏鸣曲般美丽的诗篇,流泻出的旋律何尝不是这样?

    这就是张九龄面临困境时超拔的人生态度。柔软却不萎靡,伤感但不消沉,始终给人一种温暖美好的寄托。

    张九龄年少成名,尤善五言诗,早年辞采清丽婉约,后期素朴遒劲,对扫除初唐沿袭的六朝绮糜诗风贡献极大,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其实,四杰、陈子昂之后,内容空洞虚饰的应制之风一度有有故态复萌的趋势。正是开元前期,身兼执宰大臣和文学家双重身份的张说、张九龄等及时扭转了局势。他们的诗,虽说部分仍有些报效君主的表述,但同时也包涵了积极求取自我人生价值的热情。

    尤其张九龄的诗作,看似云淡风轻,婉约柔美,实则诗意超逸,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常现一种孤高清莹的落落襟怀,不时充溢着一丝王霸之气。

    胡应麟《诗薮.》有言“曲江诸作,含清拔于绮绘之中,寓神俊于庄严之内。”,当为至评。

    所谓文如其人,用在九岭身上恰如其分。生性磊落、坦荡无私的个性使他的作品文气充沛,常给人感发的力量。

    总之,张九龄不畏权贵,忠言敢谏,不徇私舞弊,不趋炎附势,是“开元之治”最大的功臣之一。怪不得他去世后,玄宗每次选相时总忘不了一句疑问“风度跟九龄比怎样?”。

    我在想,李隆基口中所说的风度,绝不是单指外形的丰神俊朗,更想表达的是张九龄那份鞠躬尽瘁心系社稷的公忠体国,那种举重若轻大局为重的博大胸怀,以及他耿直温雅彬彬有礼的涵养和高洁品格。

    李隆基当然忘不了张九龄。

    张九龄慧眼如炬,早就看出安禄山是奸邪之徒,断定日后此人必会作乱,并屡次向唐玄宗示警,但耽于享乐、杜绝言路的唐明皇均置之不理。

    机会来了。736年,安禄山任平卢将军,在讨伐契丹时失利获罪被抓。

    为此,张九龄等人坚决奏请将安禄山斩首,可玄宗晚年昏聩,俨然忘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华夷之辩,竟然为了显示皇恩,反将那个贼胚释放了。

    结果,740年张九龄病逝十多年后,安禄山、史思明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仓皇奔蜀之际,遥忆九龄平生之言,痛哭之余,唯有遣使曲江,祭奠故人而已。

    还是那句话,早知如今,何必当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九龄(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jzq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