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懂得爱||真正的当下是回归身体,回到此刻

懂得爱||真正的当下是回归身体,回到此刻

作者: 子棋 | 来源:发表于2019-10-23 09:27 被阅读0次
    此刻。

    今天是第三次和大家一起共读《懂得爱》,虽然在上次结束后,我就分享说,保持一颗谦卑和赞美的心真的太重要了,今天还是我再次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对每个个体来说,自大真的太容易了,而保持一颗谦卑的心这件事,也许你知道它有多难,才会知道它有多重要。

    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的状态是:PET、非暴力沟通、HTT、关键对话等类似停留在“术”的层面上的内容,突然都不能对我产生吸引力了。因为我认为自己“进化“了。我会说,我意识到“沟通”始终是向外求的,我们学习所有沟通的课程,都是为了调整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但本质上,我们需要处理的其实是和自己的关系,所以即使不学沟通,只要你能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沟通就自然不是问题了。

    基于这个认知背景,我真的很长时间没有认真思考过和沟通有关的问题了,深深感谢竹子老师的带领,我真的没想到在读这本书时,会让我有对我自己来说如此深入的思考,也让我真正理解了所有的“术”,背后都有其“道”。

    事件。解释。感受。行为。

    说回到今天的主题,沟通。我想借用一张言简意赅的图,这张图来自《关键对话》。

    上次看到这个图时(一年多以前)我的关注点是在“主观臆断”上,也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解释(赋予意义)”,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说,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怎么解读这个发生,解读不同,选择不同,行为不同。但是今天的读书会上,我发现我理解的重点是在“形成感受”上。

    仿佛生命又打开了一个通道,让我再次体会到了成长的有趣之处。

    我们都知道,你改变了,那你的视角也就改变了。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你对自我觉察的感觉改变了。你会选择新的体验和不同的互动。然后你向世界表达了一种不同的能量。你给出的变化了。所以你收获的也变化了。

    那么重点来了,你如何改变?如何在沟通的当下快速改变和翻转?

    我们的解读,是基于我们的背景,脉络,也就是价值观、信念、经验、对未来的幻想、猜侧等等(以下我把它们合在一起统一用“价值观”来代替),所以,一般情况下,即使我们意识到是我们的价值观导致了一个感受的发生,我们也很难改变。举个例子,我们一直觉得10点还不睡觉对身体不好,不可能说因为今天她10点后睡觉我生气了,我骂她了然后我自责了后悔了,我就可以改变这个价值观,变成“10点后睡觉也没关系”。

    价值观的松动是最难的,毕竟这几乎是我们一生所有经验和学习的总和,松动就意味着我们「要放下」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东西,不再觉得对方错自己对,不再觉得自己的价值观优于对方的价值观,放下高下、对错的评判,中正客观地看待每一个价值观。

    荣格离世前说:“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作为老师,要学习像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对阳光的反应有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会躲开。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迹象,那是因为还没到那个时间点。永远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

    一旦你升起“正确”“应该”“更好”之类的念头,就会和沟通对方失去链接。也许对方会在头脑中赞同,但他的身体能量会退缩,以表达抗拒。

    每个人的潜意识都是敏感的,无论你的话说的多漂亮、貌似多尊重对方。但只要起心动念是想要改变对方,那么对方感受到的就不是爱,而是能量被阻塞。

    那我们怎么觉知到自己的身体能量在退缩?保持觉知。那如何保持觉知?回到感受,回到身体。

    我做了个很粗糙的图,如下。在「形成感受」和「展开行为」之间,加上「觉察感受」和「重新解释」。

    觉察。再解释。再感受。

    也就是说当我们形成感受时,可以觉察到自己产生了一个感受,能停下来观照这个感受,并与这个感受对话,和解,那么就不会马上“展开行为”。觉察的最大意义在于选择,因为有了这个觉察,我们就得到了一次创造不同结果的机会。

    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是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跟自己沟通的机会。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太急于和对方沟通,越过了和自己沟通的环节。而和自己沟通的过程,恰恰才是看见自己情绪的过程。

    比较好的状态是——

    看见情绪,觉察感受,觉察感受,情绪松动,情绪松动,解释松动,解释松动,价值观松动,价值观松动,控制松动,控制松动,就有可能重新解释,重新解释,就产生新的感受,从而展开新的可能性的行为。

    一个傍晚。

    我们无法理解一个死去的东西,我们只能了解一个鲜活的东西。潜意识和价值观就是一个死去的东西,但我们的感受和情绪还有各种念头想法是鲜活的。如果能在这些感受念头情绪想法出来那一刻,觉知到它们,看见他们,理解他它们,允许它们,就有可能跳脱出潜意识和价值观之外 。

    所以说在展开行为前,先回到感受,其实就是回到身体,把身体当成一个管道,通过和身体的链接,回到此刻。这个回到此刻,是提醒我们回到对经验的观察,而不是完全认同自己就是那个情绪、故事、受害者,进而觉察到自己的感受,看见自己的起心动念和意图(我会更愿意把意图说成需求),完成和自己的沟通后,再去和对方沟通。也就是说,事实上,我们和任何一个对方的沟通,都是“二次沟通”。(这个过程听来似乎复杂,完成起来其实很快,也许只要一两个深呼吸的时间)

    没有发生的不必去猜测和选择,已经发生的同样也不需要去猜测和选择。让事情自然变化。前提是我们知晓自己的初心、动机和意图,确认自己是否接纳这一切。

    人生的确每时每刻都充满选择,可以选择。而自我探索与展开,就是这个旅程里面潮汐起伏的意义,保持中正,临在,倾听,无为而为。

    可以试想一下,当我们的沟通只是为了表达自己而不是为了改变对方时,内在一直强迫性出现的紧张感是不是会瞬间轻松很多?身体是否还会紧张地僵直着?活力与自发性是不是也会重新出现在生活里?

    随时随地看见自己。

    每个人的细胞中都含有一种叫DNA的遗传物质,这种遗传物质所编码的遗传信息决定了我们的身高、头发、脸型等。这种遗传信息的编码是很复杂的,而且每个人都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皮肤上有很多小的神经,叫做感觉器,它们能把感受到的东西告诉大脑。感受器有很多种,有的感觉冷热,有的感觉痛痒,还有的感觉光滑或是粗糙,不同部位的皮肤对不同东西的触觉不一样,这是因为不同感受器分布的数量和种类不同。我们脸部、嘴唇、手指等部位的各种感受器很多,所以这些部位的感受器很敏感。同样,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布满了感受器。

    再深想一下,我们的身体形状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可以是物理上的结构改变,比如高低肩、长短腿、驼背、腰疼。也可以是能量层面的不均衡,比如你总是觉得右肩比较重,喉咙有东西、胸口压闷,或者后背有一个锐痛的点,然而去医院检查,却可能一切正常。

    这些外在表现,在我看来,就是未曾被看见未曾得到机会表达的那些感受,经过日积月累后的累积,是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

    我终于知道,原来看见自己,不仅仅是看见自己的情绪,还要看见自己的身体。借由身体这个管道,让看见自己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无需用力就可以站在自己的对面看到自己,我今天起才清晰这一点,原来我可以通过练习回到身体,来加速自己觉知反应速度。

    于我而言,今天之前的“回到当下”,是回到此刻的情绪,跟随自己的情绪,比如高兴就笑,难受就哭。但今天之后的“回到当下”,是回到此刻的身体,跟随自己的感受,去充分感受身体是放松,还是紧张僵硬。

    彩虹雨。

    我在很久以前就尝试过区分情绪和感受,当时好友说了一段话,我记得很清楚,今天想来,就更清晰了。

    感受是一种感官体验,是我们的六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在作用,在感受升起的刹那产生喜欢或者不喜欢的习性反应,想要将之留住及强化或者想要将之摆脱,这里就会出现情绪。例如身体疼痛,疼痛一种感受,因为疼痛内心开始升起焦躁,痛苦,不安,这是情绪;再例如到了一处美景,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是清新自然的色彩、声音与气味,这是我们的感受,由此我们身心愉快,感受到喜悦,这是情绪。

    觉得肚子很饿,这是感受。特别高兴,这是一种情绪。或者也可以用另外一种表达,肚子很饿,这是身体的感受,特别高兴,这是心的感受。所以很多时候感受和情绪很难区分开,原因在于它们几乎是连带着电光火石之间一起升起的。

    我大概有两三年都一直在“情绪”(心的感受)上做功课,但现在我似乎可以再进一层回到“感受”(身体感受)上来做功课了。因为感受是直接来自身体的,情绪是感受引起的。回到感受,就意味着回到身体,和真正的此刻连结。

    以前我会说:我很压抑,我很痛苦,我很难受。可能以后会变成:我胸口很闷,我手腕很痛,我紧张的快要吐了。

    这是我今天最大的收获。

    懂得爱

    最后再看一下这个表格。行动之前最后一步,确认自己的意图,对,我更愿意称之为:需求。最真实的需求。

    沟通最难的在于我们经常认为要“就事论事”,事实上关注背后真正的需求,才能让沟通效果事半功倍,那关注背后真正的需求,也还是要从回到身体和感受上开始。

    比如看到自己的身体紧张,知道需要放松,看到手腕很痛,知道需要休息,看到自己腿很凉,知道需要加衣服,看到自己很困,知道我们需要睡觉。

    那对比一下我们觉得孩子冷,想让孩子加衣服,和我们认为该睡觉时我们的表达。

    一般加衣服我们会和孩子核对:你冷吗?孩子说冷或者不冷,大多数时间我们就随他去了。10点了,该睡了,我们一般不会问孩子困不困,因为在我们看来,困不困不重要,重要的是该睡了。

    换句话说,我们会跟孩子核对你冷不冷,但很难跟孩子核对你困不困。

    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信任只停留在冷不冷的阶段,我们不认为他们知道自己困不困,或者我们认为他们像我们一样,即使困了也不会尊重和跟随自己的身体。

    两种情况。一,孩子真的不困,但我们坚持说,10点必须睡,否则对身体不好。第二种情况,孩子真的真的困了,但就是不想睡,那会不会是因为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需求:想玩。因为没玩够。又或者是:自由。因为在学校里被管着,在家里被管着,所有人都睡了,自己就自由了?

    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每个孩子的需求都不一样,正如我们同样是要求孩子睡,我们的需求也不一样,可能是想在孩子睡了以后享受一下和自己呆着的时光,也可能是太累了想早点睡。

    所以发现没?如果我们把注意力专注在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上,通过感受来了解彼此的需求,看见需求,理解就出现了,理解出现,沟通就会变得简单有效。而身体,就是我们感知感受的神圣管道。

    每个生命都渴望被看见

    所以,爱自己,从爱自己的身体开始。信任自己,从信任自己身体的感受开始。很诧异,如此简单的道理,我却要花费这么长的时间走这么长的路才真正“经验“和“体悟”到,但我知道,这是非常非常重要和宝贵的,因为它们终于成为了实证,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头脑。

    是的,所有走过的地方都会在我们的身体里汇聚成一条河。

    很多时候,是要经历过许多之后,才能明白每件事发生的意义,它并不会在当下立即显现出来,可能要在很久之后,才会给予我们新的感受和启发。

    这是一段旅程。而每一步路都不是白走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懂得爱||真正的当下是回归身体,回到此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keh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