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又要远行,此刻在想些什
01
过完元宵节,新年也就意味着该结束了。年前从天南海北陆续归家的人群又继续挤进了节后熙熙攘攘的返程高峰,带着大包小包,带着家的温情和不舍又投入到南下或北上的务工潮,成为潮涨潮落中一朵小小的浪花。
或许他们每年只能回家一次,最多两三次,因为每次回家的花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要是节约下来,还能给孩子买件漂亮的衣服或是一件孩子心仪很久却舍不得给他(她)买的玩具。或许可以给母亲买一个金手镯,她心心念念许多年了。
终于,春节来临了,早早就盘算着买好了给孩子,给父母带的礼物,不一定是贵重的,但一定是自己精挑细选、思前想后最适合的。
或许年前离家时,呀呀学语的孩子只能奶声奶气的叫声:“妈妈,爸爸”,年底回家,惊奇的发现,孩子居然长高了个,说话发音吐字那么清晰可辨,而且能说整句整句很长的话了,只是你的出现,他(她)觉得陌生,甚至不知道开口叫你什么。
或许年前离家时,父亲的背还没见那么沉重过,过年回家,发现父亲除了脸上增加的皱纹,还有他那原本笔直的身影现在从侧面看上去已然有些微驼了。
或许,你还发现本来说话做事风风火火的母亲,不知何时动作已变得像电影特效中的慢镜头,让你凝视她时有了一种迟钝,头上也不知何时多了那么多根白发。
我们都知道生活的不易和艰辛。回家了,见到自己至亲至敬的人,腿也不自然的不想再迈了,只想就这样静静的和父母孩子在一起,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但是每天早晨睁开眼睛,内心的声音总是告诉自己:这样长久的陪伴对你来说有些奢侈。
因为无论你有多不舍,该走的时候还是得走。
02
2017年2月9日,安徽省岳西县,10岁的汪露露,小露露的妈妈要离家远赴千里之外的杭州上班,她追着车跑了200多米,直到载妈妈小车消失村口,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已的情感,泪水一下滚出双眼。更令人动容的是露露饱含真情的作文《妈妈,我不想您走》。
也许在离家的时候,留在家里的孩子多么想用她的方式留下爸爸妈妈,可是我们内心的不舍和留恋又有谁知道?年逾古稀的双亲明知道他们抚养孙辈和支撑家庭的不易,还是满眼不舍,依依挥手让我们前行,可是我们想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多一些陪伴和守候又谁知道?
03
“其实,谁不想让自己的生活稳定,谁不想让自己能够亲自照顾父母和孩子。可是要生活啊”。这是我一位即将赴上海打工的好朋友和我说的。
是的,朋友是一位特别上进的人,十七八岁就到上海打工,因为没有什么技术和特长,只好到建筑工地打零工。但因为他人勤快、肯干、能吃苦,只要是他干的活,他都要干得漂亮,即使有时候要自觉加班还没有加班费,即使累成狗。休息的时候,他自觉去帮工地的水电工打下手,自己琢磨和讨教如何铺线架管,如何接头汇总。包工头觉得这个小伙子为人踏实可靠,有时候也让他帮忙做水电方面的工程。一来二去,朋友还成了水电工程的行家里手。这不今年,他就从家乡组织了一帮人,成立了水电工程施工队,专门承接工程了。
“再在外面赚两年,我就准备回家乡发展了。一来离家近,可以照顾我的父母,二来这些年,我常年不在家,老婆孩子也受苦了。特别是孩子,这些年我们亲近的少,和我的感情总是没有和他妈妈的感情好,也许在他的眼里,爸爸只是会赚钱,其它什么都没有为他做过。”
其实像朋友这样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闯出了自己事业的人只是少数。
04
大部分的人还是在为自己和家人的生存,每天十多个小时的在工厂的流水线上日复一日、机械的从事着最简单、最沉重的体力劳动。
大部分的人还在几十层的高楼上,和着钢筋混凝土、机器的轰隆声和紧贴身体的汗水一起为着某个城市描绘美好画卷的一隅。
大部分的人每天在黎明前起床挤公交地铁,只为能不在塞车的时段被困在路上束手无策,连连给老板或人事经理打电话,只为每个月那几百块钱的全勤奖不泡汤。
05
即将踏上的征程,没有理想中的诗和远方,有的只是为了减轻生活压力,通过劳动改善自己和家人生活条件的朴实想法。在这里,没有雄心和壮志。在这里,没有迷茫和彷徨。有的只是责任和担当,有的只是对未来坚信一定比现在更好的向往。虽然明知道远行意味着不舍和分离,意味着错过和失去。
家乡的土特产,腊肉、腊鱼大包小包的背着,不是因为远方没有可口的食物,不是因为远方没有食材做成家乡食物的样子,只是因为不舍家乡的那份乡情,不舍做这份食材的亲人的温情。
几度风雨,还是要前行;几番离合, 还是要远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