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过得可真快,不觉已离校快三年。回想,2014年那个炎热的夏天,迷惘而怯生的自己拉着笨重的行李,楼下营业厅循环播放着“还在担心流量不够用”。先来学校报到的我,第一个打开宿舍门,空荡的寝室里漫着的燥热和灰尘,至今难忘。
校大门五一回南昌,碰巧学校举行100周年校庆,想着回去看看这个承载了我们无数人四年青春生活的校园。5月1日从校区2号门进去,路边早已经停满各种轿车,红色的锦旗随风飘扬,它们也在为这个节日而欢庆。穿着100周年庆T恤的志愿者们在帐篷下迎接、引导来宾。体育场内传来嘹亮的音乐,身着表演服的年轻男女进出体育场,他们步履轻盈,洋溢着活力,在为这场盛典排练。路边的香樟,热闹的商业街,清凉的奶茶店,南大打印店,一切都是熟悉模样。
办学100周年发展大会校图书馆,最喜欢待的地方,当然除了夏天里它的闷热闭塞。大三以后课程任务减轻,也没有社团的事务,空闲时间多数泡在图书馆里,《古文观止》《拿破仑传》《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穆斯林的葬礼》......都是在那里看的。记得在一个闷热的下午,挑九楼一个靠窗的位置,一口气把余华的《活着》读完,当然上谁也不能一口气憋一个下午,读着读着外面就下起了大雨,雨点嗒嗒地打在窗上, 在滴答的雨声中我惊叹着余华悲天悯人的勇气。阅读时的感觉总是平静与充实,大概也是那段时间形成了自己的读书习惯。
校图书馆大学主教学楼,现在改名为慧源楼,依旧屹立在润溪湖旁,物换星移,几度斜阳,他还是一如既往的深沉与宽容。 主教201教室窗外长满了茂盛的,翠绿的竹子,它们互相簇拥着,堆挤在窗边,有的枝叶甚至探了进来,它们许是成了精,也要来求教老师的学问。在这里学《西方哲学简史》,做一棵像苏格拉底一样会思考的竹子。
主教学楼的竹子学校以校庆为媒,共邀历届校友共襄“南昌大学发展大会”,一些校友离校多年,校园早已是一番新的天地,物是人非。学校安排小志愿者接待,在校园到处可以看到,身着制服戴红帽子的小志愿者,后面不紧不慢跟着一个老者。年轻的在前面热情介绍,老的在后面感慨万千,诉说着这儿以前的样子,两个不同年代的学子在这里相遇。交流之中,老校友用他大半人生经验,这些小志愿者们指导、参考,或许薪火相传,也是这场盛会的意义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