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一年(1516)年
王阳明的学说在当时可谓标新立异,有很多人追随他,也有不少人反对他,但意见不同,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朋友,王阳明在积极网络同盟和门人的同时,也与反对派保持友好的相互往来。
汪循(字进之,号仁峰,徽州休宁人),弘治九年(1496年)登进士,为人刚直不阿,为刘瑾所不容。汪循有志于圣学,常与庄昶(字孔暘,号木斋,定山先生)、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程敏政(字克勤,号篁墩)等人切磋,造诣深厚,识见宏廓。他十分推崇宋儒的学问,但认为后人把经念歪了。
其族弟汪尚和是王阳明在南都的弟子,汪尚和归省,向族兄极力推崇王阳明。于是正德十一年正月间,他给王阳明写了一封信。
他认为学风不正有表现在,务记览,工文辞,以钓声名,取利禄,以致陷溺本心。后人不识圣学本来面目的原因有二,一是专谈性命的学者,把心与行视为两件事,以至文人无行;二是讲究行为的学者,不能追本溯源,以至不学无术;三是沉迷于训诂注述,画蛇添足。
汪循看到了这些问题,于是想宣扬自己对圣学的看法,但是竟没有知己,朝政和学问之风都令他十分失望,于是于正德元年此官归隐,在仁峰山下,结庐自修。
汪循自汪尚和处得知,王阳明宣扬圣道可行,而且可学,大为振奋,对王阳明的勇气大加赞赏,称“廊庙有人,吾道其不孤,生民其无忧矣”。汪循便请汪尚和带上这封信,恭请王阳明为自己的“仁峰精舍”作一篇记文。
王阳明回信说,自己愧不敢当,作记之事,于事无补,不足以求正道,他对汪循的见解痛快淋漓,自己非常赞同,他日一定前往仁峰精舍,当面请教。
二月,与南京户部尚书邓庠(字宗周,号东溪,宜章人)游清凉山。三月,与南京户部尚书邓庠、太常寺卿吴一鹏(字南夫,号白楼)、尚宝司卿刘干(字克柔,号毅斋),游牛首山,相互咏诗唱和。
刘干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入学、中举和入仕时出生的,取名甫学、甫登和甫政。刘干请王阳明送冠字,王阳明建议甫学字成、甫登字渐,甫政字正。成,治学要有始有终,渐,告诫不要急于求成,学成而事举业,举业须一步一步走,登高必自卑;正,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
王阳明平时非常注重网络人才,他请汪伟(字器之,号双溪)推荐年轻人,汪只推荐了张綖(字世文,号南湖居士)一人,张那时刚刚从南都太学毕业,王阳明与他谈论武王伐商,大加赞赏,称赞他是真豪杰。
在南都,江右大儒罗钦顺是朱子的坚定维护者,与王阳明分庭抗礼。三月二十四日是他父亲罗用俊(字舜臣,号栗斋、西冈退叟)的八十大寿,王阳明送上贺寿诗:
寿西冈罗老先生尊丈
早赋归来意洒然,螺川犹及拜诗篇。
高风山斗长千里,道貌冰霜又几年。
曾与眉苏论世美,真从程洛溯心传。
西冈自并南山寿,姑射无劳更问仙。
四月,鸿胪司仪署丞马思仁之父马珍(字文重)去世,享年八十六岁,王阳明应请为作墓志铭。
许完(字补之,直隶丹徒县人)正德三年到六年任兰溪县令,遇到为难之事,便请教他的老师章懋(字德懋,号枫山,兰溪人,期间先后任南都国子监祭酒、太常寺卿)。后许完移居镇江,建四友亭,左松右竹,前梅后柏,章懋为作《四友亭记》,许完复请王阳明作跋。王阳明答复,最近戒作诗文,等自己南归路过镇江的时候,亲自到四友亭下,再补上跋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