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Cctalk上开讲《人是如何学习的》经典研读,上周讲的,是《学习与迁移》。昨天讨论到报课外班的问题,也涉及到我对主持人班或表演班、诗词大会和汉字大会、快速阅读训练、珠心算、记忆力或思维训练等的批评。
对于研究者来讲,批评往往是基于对这些教学模式背后的认知背景的觉察。昨天讲到形式训练说的问题,有几位家长表示不明白,我今天就尝试着尽可能清晰地说明白。
一
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学习迁移理论。
这种学习理论的基础,是已经陈旧过时的官能心理学。什么叫“官能”?“官”是器官,“能”是能力。“官能”就是负责不同领域的器官所承担的不同能力,这些,构成了一般的心理能力,是学习的基础。例如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以前学师范的老师,是不是觉得这些概念很熟悉?
我以记忆为例。官能心理学假定,人是有一般记忆能力的。并且,记忆能力,是由特定器官负责的。官能心理学推论,一个记忆力强的人,记什么东西都比别人快(是不是觉得很符合你的经验?),因此,可以通过训练一个人的记忆力,来全面提升这个人在所有领域里的学习效果。换句话说,记忆力可以像肌肉一样,脱离记忆内容得到专门的训练,并应用到任何需要记忆的场合。或者说,记忆作为形式,可以脱离记忆的内容,得到训练。再举个例子说,我可以通过记忆任何东西来训练记忆力,然后迁移到完全陌生的领域。这,就是形式训练说,意思是说记忆、思维、想象等东西,可以加以独立的训练。
还觉得抽象?
我举个例子。你能记住圆周率π后多少位?3.1415926……
世界纪录的保持者,是中国人吕超。用四年时间开始背诵,一年时间准备,能记住超过9万位。
应该说,吕超的记忆力,是得到充分训练的。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吕超记英语单词也厉害得不行,背莎士比亚也厉害得不行,背唐诗宋词也厉害得不行呢?甚至于,拥有这样的记忆力,还有什么好大学上不了,什么成就做不出来呢?
试着推论一下?
可以推导出来的是,他背英语单词一定厉害,甚至超级厉害,但是,背莎士比亚就不行了,那一套就不管用了。可以继续推导,吕超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就是记忆术,和其他的记忆大师是一个结局,根本不可能跻身创造性人才的行列。
当然,吕超上的大学还是很不错的,离我家也挺近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坐标陕西。
二
为什么吕超能记忆圆周率、英语单词,但是我会断定他背不了莎士比亚甚至唐诗宋词呢?
我没背诵过圆周率,也总记不住英语单词,但是,我预计我背诵莎士比亚(中文版)和唐诗宋词的能力,一定比吕超强(当然,欢迎随时打脸)。为什么?因为我们拥有的,是不同的记忆力。
在官能心理学,或形式训练说看来,记忆能力像肌肉一样可以独立练习,然而这种练习,练习出来的,往往是机械的记忆术(而非记忆力)。在记忆圆周率时,和记忆英语单词,用的是同样的一套方法,此之谓“以不变应万变”。如果我和吕超比记忆能力,记忆的是文学经典,他多半要输,记忆的是菜谱,我一定会输。欧阳克和郭靖比赛背诵九阴真经,欧阳克会输,就是因为郭靖在死记硬背,所以反而不受干扰。就好比你在咖啡馆工作,旁边有两个人在用中文聊天,你就会被严重干扰,如果是用阿拉伯语聊天,你就不太受到干扰,这跟声音高低关系不大,只是因为你听不懂阿拉伯语而已。
机械的记忆术,也是符合认知规律的。你要牢固地记住某个东西,一定要将它结构化,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模型。例如,你必须想象一个故事,或者建立一连串相互关联的线索,才能将要记忆的东西贯串起来,不至于遗忘。要提取时,才能一取一串。而将要记忆的内容结构化,或者连缀起来的,往往是外部特征,或者强加给它的特征,跟它本身的内在意义没有关联,或者没有多大的关联。我以前考前突击时,记不住政治学上的一连串答案时,就用编口诀的方式突击记忆,以便考试时能复述出来。当然,考完后,也就忘记了。
众所周知的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也是官能心理学的结果。他认为遗忘是必然的,人记住的东西,会以某种规律逐渐忘记。要保持得久一点,就必须按照某种规律来复习。然后艾宾浩斯的问题在于,为了避免干扰,他的研究,是以无意义东西的识记为对象的,而不是基于真实世界中的记忆逻辑。实际上,我们记忆中的东西,不但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淡忘,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强化。这两个过程是同时存在的,是大脑自然而然的一个选择过程。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会导致对学习迁移本身的误解。
三
官能心理学把人当成机器,当成物,这在一定层面上也揭示了一些真相。但问题在于,人不仅仅是机器,不仅仅是物,人实际上要复杂得多。因此,官能心理学的局限,就非常明显了。
仍然回到记忆力这个例子上来。
官能心理学,或者形式训练说关于记忆的理解可以概括为:
1.记忆力,与某个或某些器官高相关;
2.记忆力可以用某些记忆材料加以单独训练,从而增加一般记忆力;
3.增强了的一般记忆力,可以迁移到其他任何需要记忆的场合。
你说完全不能迁移吧?也不对。记忆圆周率的能力,确实可以迁移到记忆菜谱上。但是,这种迁移是极其有限的。只要在任何学习中,存在着机械迁移的成分或因素,那么,记忆术就能够发挥一定的因素。问题在于,对真正的学习来说,这些因素不是核心部分,只是辅助策略。
那么,核心部分是什么?
是理解,是基于内在联系的意义建模,而不是基于外部联系的知觉建模。
在这个意义上,并不存在一个抽象的所谓的记忆力,不存在脱离具体内容的纯粹的记忆力。我们的记忆力,总是意味着相关领域的记忆力。此时,记忆力的基础或本质,是理解力。这,才是健康的,持久的,不断增加的迁移与学习。
举个例子,我记忆文学名著的能力特别强,但是,我记人的名字,甚至记忆英语单词,能力都很差。为什么?因为我是语文老师,我在文学的领域,有长期的沉浸,拥有着丰富的背景,这让记忆变得容易了。但是,因为我并不是社交场上的红人,我的圈子非常单调和有限,我就没有形成在人际方面的超强的敏感度。而且,我的记忆能力,可以部分地迁移到文综领域,但是,很难迁移到数理化领域。
四
记忆术的问题在于,它可以帮你存储知识(而且是相对简单机械的死知识,比如历史人物的生卒年代等),但是,无法帮你灵活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不只如此,它们还遵循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会不断地衰减。极端的情况,就是考前突击,考后忘记。
在语文学习中,有一些所谓的大量识字或趣味识字,在我看来,就是教学上的误入歧途。作为辅助偶尔用用可以,用它作为识字的基本方法,就误人子弟了。因为你依据的是字的外形结构,而不是内在的字理。基于字理的教学,会让识字更加有意义,能迁移,并且越学越轻松。而基于字形结构的所谓趣味识字,以及外部的找规律,则会让学生无法理解和运用,有时候还会构成干扰。
我小时候,老师教字,经常根据外部特征,而不是对字的理解。印象很深的,是教“照”字:“一个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了四滴血。”很有趣很好玩是吧?但是,对我理解照字的意义,没有任何帮助。如果遇到“既”与“即”呢?遇到“礻”与“衤”呢?如果不基于字理来教,学生容易忘记,记忆负担实际上很重,并且,越学越难。
这就是机械识字,说什么“趣味识字”?!当你热衷于这些所谓的经验积累时,我只能说“没文化真可怕”。
对识字来讲,根本的路径只有两条,一是语境识字,这是浪漫的自然的识字,二是字理识字,这是精确的刻意的识字。语境识字为先,字理识字为后,相互交织,才是高品质的识字教学。趣味识字之类,偶尔可以带入,抖个机灵,作为辅助,但不可以认定为识字的正途。
总结一下,记忆必须以理解为前提。以理解为前提的记忆力,会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地促成知识的强化与结构的复杂化,而机械记忆,不但用处有限,而且会衰减。
不仅如此,记忆能力与理解能力(或者说创造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还成反比。记忆力过强的人,创造力可能会相对削弱。换句话说,更平庸。即使民国的大家如钱钟书,也摆脱不了这个魔咒(关于南怀瑾,甚至蒋勋是不是大师的讨论,也与此多少有些相关)。一个人的智商,核心不表现在记忆力上,而是表现在理解力上,或者说,表现在大脑的运算能力上。记太多的东西,有时候反而妨碍了运算速度。所以,从学习的角度讲,并不是汉字记得越多越好,诗词背得越多越好,单词记忆越多越好。无论是苏霍姆林斯基,还是《人是如何学习的》,都会强调,真正要记忆的事实,只能是核心的关键事实。超出限度的对记忆的追求,就像往电脑里塞了太多的东西,最终会妨碍电脑的运行速度。书呆子并不是读书人的最高境界。
美国人做过实验,历史学家和高中生做高考题,历史学家的得分,显著地低于高中生。因为历史学家成为历史学家,不是因为记忆历史事实的能力,而是因为理解历史因果的水平。
就像在武侠小说中,真正的高手,一定要经历一个阶段:
“忘了吗?”
“忘了。”
一个高手才算练成了。
五
我用记忆力,只是一个例子,其他的情况类似。
有抽象的想象力吗?你对着一根别针,想象它的N种用途,真的能够转化为科学创造方面的想象力吗?
有抽象的思维能力吗?有抽象的专注力吗?都要思量一下。
以小学阶段(注意我一直强调是小学阶段)为例,孩子通过主持人培训班,究竟学到了什么?将来会成为出色的主持人吗?
你主持一个节目,一个话题,决定性的因素,是你对这个主题或话题的深刻理解。在这个前提下,如果你能以最佳的形式,完成嘉宾与观众的沟通与互动,这就是出色的主持人。但是,脱离了内容或话题,你训练的是什么?是怎么走台,怎么拿话筒,怎么念出那几句台词吗?
所以,我们看到主持人培训班里出来的孩子,面带微笑,款款登台,用一成不变的模式,应对不同的场景,真心心疼。
有没有好处?当然有。往往是有这方面天赋的孩子,才报主持人班,此其一。这些孩子因为报了主持人班,所以往往在学校里拥有了更多的主持机会,此其二。随之带来的,往往是自信。但讲真,主持人真不是这样训练出来的。
我不否认形式的重要性,主持要有常识,也是有自己高度专业性的行业。问题在关键在于主持人的形式训练与孩子的生活世界严重脱节了。
形式是一种秩序,就像主持人的规范,或者写作规范一样。但是,怎么走台说话之类,是外在的秩序,真正要训练的,是内在的秩序,即自如的应对能力,就像写作文时,在交际语境中灵活表达的能力,而不是一套机械的外部程序。如果过早地习得了机械的外部程序,会妨碍真正灵活的表达或表演。
换句话说,健康的秩序,是从混沌中涌现出来的。所谓的混沌,就是指生活经验。以写作为例,孩子愿意写,喜欢写,大量写,就会在潜意识中寻找秩序,寻找合宜的秩序而不得的时候,指导就有作用了,形式训练就发挥效益了,此之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也是我们经常所谓的“浪漫-精确-综合”的过程。
而不是先用外部的规范(秩序或礼)先行固化。
就像许多读经班的礼仪训练,训练出来的孩子,见了谁都鞠躬,行礼,真心疼孩子。真正的教养,是面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从心所欲,不逾矩。很少有面对任何人的僵化的统一礼节,我们总是依据对象不同,境界不同,关系不同,灵活调整形成分寸。当然,葬礼上或许有。
六
基于理解的学习,更容易实现迁移。
如果你基于理解学习语文,那么,就更容易向文综迁移,相互促进和增强。这是因为语文和文综,有更多的共同基础,例如读写能力。但是,要向数理化迁移,就有些困难了。所以,有些学生,文科超级好,理科烂得不行。因为他对文科的敏感,迁移不到理科,反而是有阻碍的。一个文科生的多愁善感,与理科生所需要的冷静理智,经常冲突。
但是,有些人,文科很好,理科也很好。他在文科方面的经验,照样能迁移到理科。为什么?
这里有两种迁移在发生。一是工具的迁移,即学习方法的迁移,高级阶段,是一种元认知能力的迁移。今天所谓的跨界学习,通识学习或者通才教育,往往是这种意义上的迁移,是特别高效的迁移。有一本书叫《学习的艺术》(再版更名为《学习之道》),作者先是国际象棋的世界冠军,后面又成了对抗性的太极世界冠军,这个界跨的有点厉害,按道理迁移很难,太远,但是,仍然发生了。因为作者精通的,乃是学习之道。一种是更高层面的整合,即将不同学科,包括文理科,在更高层面打通,看到背后相通的一致的东西。相互矛盾的事物,在更高层面往往又能保持一致,这同样是高手的境界。
这里带来另外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读写能力,难道不是一般能力吗?它跟记忆力作为一般能力,究竟有什么区别?元认知层面的一般能力,又与刚才讲的记忆力作为一般能力有什么区别?
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能进入这个话题,就说明在学习领域,我们已经渐行渐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