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语文 语花
学名师的课,由加到减

学名师的课,由加到减

作者: 海底浪花 | 来源:发表于2020-10-13 11:56 被阅读0次

                                                                                    学名师的课,由加到减

          最近一直在研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力求展现一节合格的公开课。

            于是,读教材,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教学用书,读资料助读,同时在网上浏览了余映潮、张弘琴、毛洁老师的教学实录, 看得越多,对教材的挖掘就越深,回想以前的教学好像并没有吃透教材,只是泛泛而教罢了。

            然而,学习名师的课堂设计,看的越多,反而没有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当静下心来去备课的时候, 发现一切想法都是沿着名师的思路在走,觉得这个名师的导入特别新颖,借以用之;觉得那个名师的环节设置特别清晰,借以用之;又觉得这个名师的搭建的活动可以锦上添花,又借以用之;这样,终于通过多方面借用完成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如释重负!觉得终于可以展现课堂了!

          然而,当从头至尾将自己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想要在脑子里过一遍时,才发现有些环节并不能做到过渡自然,分析到位。也许正因为把名师的教学实录看得多了, 有点照搬和拼凑的感觉,导致整个教学设计看似是自己所为,其实并不是自己根据学情所需真正设计的一节课。

          回过头,再去看名师的教学实录, 才发现我们只是读懂了环节,而没有读懂名师设计的思路和意图,我们断章取义地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然后再移花接木,最后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失去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和思路,总有些“东施效颦”的感觉。

          于是,再静下心来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一是说明,过分地依赖名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企图照猫画虎或者进行“套作”,结果失去了自我解读教材和根据学情进行自我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            二是说明, 没有结合学情去推敲课堂设计环节是否得当?预设课堂生成能够预期产生?自己所带学生是否能够适应课堂搭建的活动?问题导向学生是否能够听明白?

            于是,通过反思,再次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重新进行调整,调整的前提当然是不断地在心里问自己所带学生是否能够在每个环节上有所收获?

          而不是为了一堂公开课去完成所有教学设计环节, 常常导致重点的部分蜻蜓点水,难点的部分学生没有响应,一笔带过。

          最终的感受是课堂设计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上课过程往往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学生回答问题避重就轻。上完了,才感觉课没有背熟,原因是教学设计是按照别人的思路走的;才感觉些许细节没有处理好,原因是磨课次数太少,细节研究不够深入。

            因此,学名师的课,一定要结合学情,在研读教材以及各种资料(包括名师教学实录、设计、视频等)的基础上,由做加法变为做减法。

            去繁就简,打开课本,结合学情,重新思考自己应该从哪些方面确定教学的目标以及重难点,再精心设计好每个环节,切记脱离学情,不切实际。把过程上扎实,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切记流于表面,为公开课而让学生吃夹生饭,事倍功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名师的课,由加到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kou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