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我当时在木制窗户上留下的那行字:305寝室有多少人?当时只是打发为了在中考紧张氛围下偷闲的半刻随便划的,想着给以后住在这里的同学留下我们曾经存在的足迹。同时还带着一点恶作剧的心理,因为所有的寝室都是八张床,不过呢我们寝室却神奇的住了九个人,那小小的房子装满了故事,那不大的校园放满了内心。
我不知道自己这个时代发生的事和很多80后的读书经历相似是不是让人难以相信,可它确实发生过。那时候的食堂都是自己带米然后用饭盒洗好放到一个铁篮子了,食堂叔叔会放到一个铁炉里利用蒸汽蒸熟,下课后再找到对应的篮子领饭盒。菜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自己从家里用玻璃罐带做好的菜,不过这最多只能吃两天,所以大家大部分时间是去打菜,一元一盒量很多的素菜,很少有肉类。因为这种吃饭方式,我们寝室经常出现的是大家端着自己的饭盒站在桌边围着一块吃,讨论谁妈妈的菜好吃、谁今天的饭蒸的最好……
而且我们寝室的组合是非常厉害的那种,全寝室一共九个女生,要不是全校前十,要不班级前十。所以在那个青春时代,大家要面临最强烈的一个东西叫做竞争,是那种小女生暗地里的那种默默地在较劲。所以我们寝室的和谐并不取决于我们的关系有多好,而是取决于某一次考试大家的心情怎么样。曾经看过一篇《那场马不停蹄的青春追逐》的文章,作者是个初中生她写出了自己对对手的复杂情感——又爱又恨。我非常理解那种心理,中学时候最大的心里障碍就嫉妒心理。产生这种纠结是因为我的性格有两种,一种是希望自己能够像男孩子一样的洒脱,另外一种是摆脱不了本质上女孩子的计较心理。这些竞争的经历,曾经让我刻骨铭心,慢慢长大以后我开始不断的释怀,后来遇见一本书叫做《你好旧时光》,唤醒了我心里沉睡了无数的被平复了的、留在了心底的,很多带着时光缩影的记忆,虽然那段时间很艰辛,可是却真正的留在了心里,记录成长的足迹、活过的证明!
那时候我都是骑自行车上学,这可能是无数学生的日常,可偏偏在我们那里却是了独特的风景。骑车上学的人很少,一开始是不让骑后来是有些人太远不想起,不过我是忠实的骑车族。我从六年级开始住校,那辆至今泛着红色光泽的自行车陪伴了我四年,而我四年上学时间的经历同时见证了当时学校制度的变迁。
六年级开始住校是从那年开始所有村小的六年级全部撤销合并到乡镇上的中心小学,这意味着附近村庄的小孩都要离家,为了减少家校来回奔波途中意外的发生,学校开始上晚自习。上了初中,同样为了学生安全,星期天晚上必须上晚自习,差不多这项制度实行了两年,教育部开始说减负,于是我终于拥有了一个完整的两天两夜的周末。一年四季的早中晚,我见过了每一个时辰的路途风景,每一次奋力地骑着车,迎着风霜雪雨,望着眼边掠过的青山延绵、苍翠不衰,油然而生一种“青山为伴,人生无憾”的感慨,那种乡野的气质深深地刻进生命!
寒来暑往,我和伙伴两个女孩的身影已经成了行走的标志,人们看见我们就会说“啊,今天又是星期一、这么快就到星期五啦!”,每一次穿过校门口等车的人群就会迎来一群观望的目光“那两个就是我们学校成绩最好的女孩子”,可那两个女孩的做派总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她们用那辆小小的自行车诠释了什么叫做坚强。每一次开学、放假,她们的行李从都是用自行车载着回家,再搭上装满书的背包,那阵仗是真勇猛,其实真的很重也很累,可那个时候就是觉得自己就是有载起世界的力量。
很多时候记忆会被时光压缩在一个小小的物件上,就像一个超链接,一点开就是泛滥的过往。我的超链接就是学校的上课铃声,那些教室里的时光就是被这首重复了无数的歌曲划分成一节课、一天、一年……初中时代,我经常迟到,每一次都是踩着铃声奔跑在小道上,厚着脸皮超过我最害怕的老师的脚步在铃声停下的前一秒踏进教室。这本来是一件只要老师不计较就让人不上心的事,可它却惊动了校长。过完春节回学校,在家养成的作息时间没办法一下适应冬天早上6点上晨读的节奏,那天早上全寝室睡的无比安稳,突然听到上课铃的我一下子惊醒了,怎么回事,这是上课铃我绝不可能弄错的!可是大家都还在睡啊?突然上铺传来淡定的声音“真的上课啦,之前我闹钟响过,可是看你们没动静以为时间错了,我就继续睡了”。大家开始窸窸窣窣地起床,可我一下就急了,从床上蹦起来,穿好衣服头发都没梳,拿起书往外跑,又一次踩着铃声奔向教室可是还没到就停了。等我气喘吁吁地到楼梯口,就看见班上同学跑下来说校长在等我。还没来的及羞愧,就看到教室门口一群看不清的脸,我赶紧钻了进去把门打开,人群开始移动变小,可旁边两尊好大的身影却越来越清晰,一个是敬畏的语文老师,一个是校长,我还没认错,就听到校长亲切的声音:“明天早点来,进去上课吧”。我如释重负,连忙点点头,走进教室。可谁也想不到,我第二天又犯了同样的错误,找我的人已经到了寝室楼下。
那铃声的名字是最近才知道的,叫做《爱的纪念》,如今铃声可以重复听,但却不可能重新回去,我喜欢这个歌名,因为有爱所以值得纪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