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武侠作品的一个标准

作者: 丁若柯 | 来源:发表于2014-09-25 00:30 被阅读106次

有关《绣春刀》的一干评论中,大多数称赞的是这部影片的“诚意”。确实,在华语影坛现阶段,“诚意”已经是一个非常有卖点的特质,虽然它其实时尚一部电影最基本的要求而已。
不过在这篇影评里面《<绣春刀>请割了廉价浪漫主义这颗毒瘤》
http://cinephilia.net/archives/31236 却与众不同的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这到底是一部什么类型的电影?武侠片还是历史政治片?”

在《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这本书里面,叶洪生在提到武侠的“武”的时候,给出了四个定义:武士、武器、武艺和威武。
这其中,“武士”是小说里面主人公的身份,是以“武”为生的人士;“武器”与“武艺”一是兵器的功夫,一是拳脚功夫,是必须出现的要素;至于“威武”则是故事主角往往带有的特点。

在接下来,叶洪生又接着说了另外一个“武”,“武林”。武林这个词,看上去很旧,其实出现的很晚。据说是白羽在《十二金钱镖》首开风气,之后便流行开来,成为指称武侠世界特定空间的专有名词。(其实和“武林”一样,“武侠”这个词出现的同样也很晚。“侠以武犯禁”这句话在《韩非子》里面早就出现,但是这两个字联用,形成“武侠”这个专有名词,则是日本人首创,辗转由旅日文人、学者采用,传回中国。)
不论武侠的“武”指的是什么,毫无疑问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有“武”的特色,也就是“打斗”。这么说是因为,武功是侠客防身护体行侠仗义的凭借,还是侠义精神的外现,武功的高低,也可以表现出侠客魅力的高低。同时,学武的历程本身也是武侠作品里面的重要部分。

由于强调“武”,叶洪生由此推出武侠作品的两大类型特色:古代性与江湖世界。
对于前者,本来不用多说,因为长期以来武侠作品都是在古代世界的背景中展开的;但是随着民国时代武侠作品的增多,这一条似乎有需要调整了。民国时代是确实存在的唯一可以被人所熟知的“武林”“江湖”,如果将这部分有着浓郁现实主义色彩的部分剔除,显然是没有说服力。所以,在时间上,“武侠”已经不应该再仅仅的局限在古代。
但是不是任何时间都可以呢,这个问题留在下一个部分在展开。

叶洪生认为,武侠作品另外一个不可缺少的特色,是“特殊的江湖世界”。简单的来说,就是“武林”。这个武林,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它既与现实世界有所联系,它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逻辑。是作品的情节展开时候必须的空间背景。

通过“古代”和“武林”这两个要素,叶洪生为我们奠基了武侠小说的一般要素。当然,这个前提条件就是一定要有“武功”。按照叶洪生的看法,“侠义”仅仅是武者在使用武功的时候,一种价值观的自然体现,并不是武侠作品最大的特色。如果单纯的体现“侠”,那可以用“侠义小说”来囊括。如果缺少了“武”,也就谈不上武侠小说这个类型了。

叶洪生非常敏锐的捕捉到了武侠作品所存在的时空特点。当然,对于时间性的不妥,我已经提出了新的补充,就是武侠绝不仅仅是古代才具有的事情,也不仅仅是拳脚刀棒功夫就能囊括的。

如果突破时间的限制,单纯的以“武功”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会发现还有更多的作品,可以划归到武侠作品这个范畴里面。以电影《东方三侠》为例,这个算是什么类型?来自民间的三位义士,凭借自身高超的武艺,协助政府匡扶正义。这是不是典型的“侠义小说”最基本的内核?评书里面的各种侠各种义,是不是都可以往这里面套用。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将洪兴与东兴视为江湖中的两个帮派,一个是五岳剑派,一个是日月神教,陈浩南和乌鸦的对抗,是不是就是两个武林人士相互拼杀,为着统一武林做着努力,当话事人和做武林盟主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所以,“武侠”已经不能够单纯的视为一系列作品的概括,它更是对于一类作品类型的规定。当从这个角度出发,会发现很多传统的武侠故事,在今天会焕发出另外一种的魅力。

可是,在现实之中,我们还是没有办法将太多的动作片划分给”武侠“这个类型。原因何在?按照我的观点,就是现在的动作片、枪战片,缺少了叶洪生所说的另外一个因素,“独特的江湖文化”,也就是“武林”。

“武林”最大的特色,是它具有不同于世俗社会的封闭性,不容于官方机构的独立性。它可以在自己的这个环境中自生自灭,自给自足;也可以与民间的各种贩夫走卒达官显贵有所牵连,甚至为其奔走献身。但是其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当我们将这些与“武林”无关的人剔除之后,我们还是可以清晰的辨识出一个完整的“武林”的图景。这个才是重中之重。而按照我的看法,这种“武林的完整性”才是武侠小说的根本所在。

如果认可“武林空间”是武侠小说的根本所在,那么时间段拓展性自然大大扩大。只要能保证在作品中能够有一个可以独立的“武林”,就称得上是武侠作品。如果再要细细的说,只要保证有武功,不管是冷兵器还是热兵器均可。之所以人们会认为在热兵器时代不会有武侠,归根结底并不在热兵器身上,而是当热兵器出现的时候,当枪炮流行的时候,所谓的独立的社会组织已经很难被认可,更多的是镶嵌在整个社会之中。不管是《英雄本色》还是《喋血街头》,里面的黑社会分子已经成为粒子状的存在,不能够以独立于普通社会的姿态集体出现,所以,将其视为“武侠“则是过于牵强。相反,《古惑仔》则是克服了这个问题,因为它始终将视角对准的是黑社会组织。当然这个地方千万不要误解,并不是黑帮片就是“武侠片”,因为它没有满足第一个条件,一定要有武功。

至于社会的独立性,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量子江湖》这本书就是创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江湖世界,它笔下的武林人士,完全是按照现今的社会模式所构造出来。各个门派是教学科研机构,各个社会组织则是这些学校的各级学生,不管是走镖的还是走镖的,无不是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这本书好就好在创造出了这样一个完全与“历史”无关,但是又处处贴合“现实”的独立性社会。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是讲了一个故事,而是提供了武侠小说一个新的思路,通过假想依托于当下的武林世界,为今后的创作提供了空间。这已经不是一部作品里,而是一种武侠小说新的创作范式。当然,这种假托最早是可以追溯到《此间的少年》,但是那个文章仅仅是借用了金庸的人物而已。校园生活并没有离开现实,同时也缺少武功的展示。

《量子江湖》现在已经出到了第二部。严格来说,这部书作为小说而言,其实并不是很好看的一个作品。它的优点在于上面说到的架构了一个宏大新颖的创作模式,而缺点就是没有足够的笔墨去支撑这个大厦。外表看上去光鲜亮丽,内里去泛泛一般。不过却也是给了后来人无数填充装饰的机会。

最后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绣春刀》算是武侠小说么?
它有武功,但是没有独立的社会。按照上面的看法,这显然就不算是武侠片。

片中的三个兄弟,可以抽象成三个身负特技的专业人士。在一次执行公务之中,其中一个因为个人原因,导致任务失败,也因此连累自己与工作的伙伴。不得已要解决接下来一串的问题。如果只看这个抽象的介绍,与港片《窃听风暴1》是不是极为类似?
只不过从警察变成了锦衣卫,从监听变成了杀人,从三个人的集体犯罪变成了一个人的牵连。这样的故事内核,已经不足以撑得起“武侠”的名号。所以,将这部电影成为“古装动作片”是更加贴切的。与其类似的,则是之前陈可辛的《投名状》。故事是借用了刺马的故事线,不管是原来的马新贻张文祥,还是后来的庞青云姜武阳都并非来自一个独立的社会,也无力建立一个脱离正常社会的空间。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文案里面将其定位于“战争片”是再合适不过得了。

当然,用“武林”这个标准来衡量武侠作品,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标准。许许多多的武侠作品的所谓“武林”都是在独立与依附之中摇摆。在许多时候,我们可以将其独立的挑选出来,但是更多的时候却只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想当然的将其定位。所以,这个标准,只是看看就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作为武侠作品的一个标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kxu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