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觉醒Day2#《改变》:观察员的被动性

作者: 章鱼狗 | 来源:发表于2016-01-20 23:46 被阅读198次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在读学前班的小姑娘,每个周末宁愿不去找邻居孩子们玩耍,背着电子琴,让爸爸背着电子琴,到文化宫的音乐教室里,观察其他学琴小朋友上课练琴的反应。被爸爸发现后,打上【心不在焉】的标签,每次过年家人聚会都会被当成话题来讨论:

哎呀,我出钱让她去学琴,辛辛苦苦地把电子琴背去,结果她东张西望地跑去看其他娃娃的反应。你说这是!

这个段子像《黑猫警长》里螳螂新娘婚后肢解吃掉螳螂新郎一样,给小姑娘留下了算也算不清的心理阴影面积。从此以后,小姑娘总是对自己持观望态度的观察行为事先找一个合理的借口。比如:

  • 自己不知道怎么做,可以靠观察他人做此事,从中获取灵感
  • 自己没有主意,可以把其他人的主意整合起来,调用和分享

也正是基于这两借口,有了🐙🐶章鱼狗,一个观察其他 Python 编程小组项目的平台;也有了这次读书会想要继续当观察员,这个不让单一选择限制其他平行资源获取渠道的角色。

正如《改变》中用于论述另一个问题的一个例子:

字母“a”的出现并非意指“a”,而是指“不是 b 到 z ”。

这里有一种遗憾浪漫主义的感情色彩,大概也是选择困难症患者的痛处。而观察员的 KPI 正是不仅抓取到显性的 info,也不丢下暗含的因选择而弃掉的 info。

凡事有个しかし。

しかし今天和 @子午鸟 (什么鬼名字)讨论了一番观察员的人设,发(被)现(告)了(知)了种种👀员的受牵制性:

  1. 被动方式,先有 info 再有观察数据
  • 角色限制,参与性干预性弱
  • 长期持续观察才会取得时间维度
  • 观察数据不全面

4点产生的原因正好可以运用上文的“字母 a”一例在书中论述的内容来进行解释:

即人的沟通大部分是通过不沟通,在静默中进行……在这一信息交换的基本层次上,意义其实是通过未经过沟通的事物来传达的。

∴ 读书会里未基于微信和简书的互动,观察员是很难观察到的。

∴ 观察员提出的解决方案可能因为不能把握一个复杂的情境成为问题制造机

第二点在工作中深有体会。因为对技术实现方法的不完全了解,提出整改建议时不符合逻辑。如果对方只是执行,不对我的建议质疑,那么将会成为上文讲到的【问题制造机】。

如何破?


无论是观察员,还是工作中的角色扮演,为了避免因自身局限而制造更多问题:

  • 担当 不否认问题存在,不否认自己在否认
  • 麻烦制造者 当 trouble maker 之前向相关人员索取对应信息知识
  • 脱离 脱离自我,客观化判断因素
  • 带动力 积极应对问题态度,让身边的人想要帮助你,教导你,主动分享你需要的信息给你

很高兴在这次工作事件中,老板在看到员工努力,但发力点不当后,主动帮我出了方案;也感谢 @子午鸟 在看到观察员的局限后,给到一通电话指点迷津。


人的本质是独特的,前所未有的独特,现在和未来都没有一个人会和你一样。人,在进行一场找寻自己独特性的旅程,而它可能会花费我们一生的时间。
There has never been one of you before, ever; there is not one of you now, in 65 billion people; there will never be another one that is you in the future. That is an extraordinary essence thing that God gave us and find that uniqueness I think it's a lifetime, a search, and I think that worth seeking. From Dustin Hoffman,《功夫熊猫3》角色 Master Shifu 演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年觉醒Day2#《改变》:观察员的被动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kyl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