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给娃读绘本《谁是第一名》,这本绘本很有趣,从各种“非人”的观点(动物的眼睛)去看世界不同的精彩,你会发现,每个生物,而不只是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

一,我们都不一样,从不同角度,你都可以是第一名。
宝贝问我说:妈妈,为何动物的眼睛完全不一样,好奇怪呀?
我说:嗯是的,就像有可能那些动物也会疑问为何人们看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
宝贝若有所思地思考着,他思考的样子在我的脑海里突然闪现出一个人的样子:原来是让我想到这几天刚看的电影《廉政风云》里张家辉。
这部电影的主角就是张家辉扮演的会计角色,以及刘青云扮演的廉政公署调查员之间的斗智斗勇。
可以说整部电影几乎没有一个正派角色,都是亦正亦邪,张家辉从头到尾控制着整个剧情。
他曾是非常纯正的会计师,为了贪欲改变了本性,但是到了最后他还是做了善事,捐赠了一大笔贪污的钱给福利院,整个过程没有所谓的对错,而是通过人性和道德之间的撕扯来呈现他的真实多面性。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角色里和人性中寻找着平衡点,就像蒋勋老师说的那样:
没有所谓的正邪,只有所谓的平衡。
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前八十回里,黛玉没有特别的服饰描写,只有轻描淡写的简单概括。
虽然大家都觉得黛玉是主角,可是在曹雪芹的眼里,黛玉就是一个曾经游离在现实和梦境里的通灵人,是仙亦是人。
不仅仅是黛玉有很多面,人与人之间也有很多互补的性格契合,比如黛玉和宝钗之间,一个多愁善感,一个聪明圆滑。
作者把对一个人的期待通过两个人的性格来刻画,就是想说人没有完美,但是从不同角度去看,你会发现他们各自可爱之处。
没有所谓的完美,只有不完美的完美,会更有趣,也才是人性的真实之处。
回到最开始的绘本里,不管是可爱动物眼里的世界,还是人类眼中的瑰宝《红楼梦》,亦或是现实生活中的每件事每个人,只要他们是真实的,显现人性的多面性,都可以是活生生的“第一名”,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第一名。
二,60分的妈妈,臣妾做不到啊?
昨天看了冰千里老师关于“成瘾”的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成瘾解释是:
成瘾是一种病,是一种幻觉,是一种隔离,是一种防御。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都有成瘾的爱好,比如老人家看电视剧,年轻人玩游戏,一天不玩不看就要疯掉。
作为母亲的我们,对于做母亲也容易上瘾,这个瘾有很多种,我这里列举两种:
第一种是把一种情感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进行控制,就如同《母爱的羁绊》里说的那样:
自恋型的妈妈对孩子就是一种爱的操控,物化对孩子的爱,没有尊重,只有控制。
第二种是全然没有自我,孩子的所思所想都淹没了作为母亲的我,我和孩子共生,才会有安全感。
我曾经也是第二种母亲,全部的世界只有孩子,当我有情绪时,我根本不敢发火,也不敢真实呈现,我的内在有一个完美的妈妈,因为我曾经没有被认真对待过,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得到这份来自完美母亲的爱。
而我就是这个完美母亲,不能我脾气,不能有太多想法,更不该讨厌孩子,我和孩子之间没有界限。
这样做是可怕的,曾奇峰老师有句话说得很贴切:
当一个妈妈要求自己完美的时候,她就会把自己的不完美投射给她的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会越来越糟糕。
我会发现我的孩子会越来越暴躁,那是因为我对自己过分要求完美,不敢呈现自己不好的那一面,就像P.E.T.里戈登博士反复强调的真实一面,而我从来不曾去正视过。
很多母亲对于孩子的照顾都是全心全意的,这很容易导致在家庭三角关系里出现失衡的状态,对孩子成瘾的照料,忽略爸爸的存在。
然后妈妈心情越来越不好,爸爸也越被推得越远,妈妈的成瘾状态就会愈发严重。
三角关系就破碎了。所以近年来的丧偶式婚姻会如此普遍,离婚率也越来越高。
其实所有的关系如果都能做到刚刚好,恰到好处的60分,或者再多点少点都没有关系,而不是成瘾的做到90甚至100,那样过分的甜蜜,孩子是有压力的。
我们需要放过孩子,也放过自己。在所有的关系里多一点觉察,多一些放下,别让他人承受不当的压力和投射出来不好。
做个刚好的妈妈就好,用温妮斯特的话说:做个
足够好的妈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