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小学数学
一起学课标(8)——数与代数(第三学段)

一起学课标(8)——数与代数(第三学段)

作者: A_thinker | 来源:发表于2022-05-14 20:47 被阅读0次

    第三学段(五∼六年级)

    【内容要求】

    1.数与运算

    (1)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了解奇数、偶数、质数(或素数)和合数。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感悟计数单位;会进行小数、分数的转化,进一步发展数感和符号意识。     

    (3)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除法与分数的关系(例16).   

    (4)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感悟运算的一致性,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2.数量关系

    (1)根据具体情境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例17).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例18).

    (3)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用字母表示事物的关系、性质和规律的方法,感悟用字母表示的一般性(例19).

    (4)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和比例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5)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的量 (例20);能探索规律或变化趋势(如y=5x)(例21).


    (6)能运用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能合理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逐步形成模型意识和几何直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业要求】

    1.数与运算

    能找出2,3,5的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否是质数或合数。

    能用直观的方式表示分数和小数,能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和两个小数的大小;会进行小数和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转化成分数).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小数和分数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和数感。。能进行简单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并说明运算过程。能在较复杂的真实情境中,选择恰当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2.数量关系

    能在具体问题中感受等式的基本性质(例17).

    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估算,并能描述估算的过程。

    能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性质和规律,感悟用字母表示具有一般性。

    能在具体情境中判断两个量的比,会计算比值,理解比值相同的量,能解决按比例分配的简单问题。

    能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成正比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的量的实例;能根据给出的成正比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了解y=kx(k≠0)的形式,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计算另一个量的值。

    能解决较复杂的真实问题,形成几何直观和初步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提示】

    数与运算的教学。通过整数的运算,感悟整数的性质;通过整数、小数、分数的运算,进一步感悟计数单位在运算中的作用,感悟运算的一致性。

    数的认识教学要引导学生根据数的意义,用列举、计算、归纳等方法,探索2,3,5的倍数的特征,理解公因数和公倍数、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形成推理意识。

    在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感悟计数单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体验与小数有关的数学文化(例22),理解、描述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进一步提升数感。

    数的运算教学应注重对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的统筹,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运算的一致性。例如,在分数加减运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通分的目的是得到同样计数单位,进一步理解计数单位对分数表达的重要性,理解整数、分数、小数的加减运算都要在相同计数单位下进行,感悟加减运算的一致性。

    数量关系的教学。理解用字母表示的一般性,形成初步的代数思维。用字母表示的教学要设计合理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会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达实际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性质和规律。例如: 用 字母表达常见数量关系及其变形,"路程=速度×时间"表示为s= v×t,这个关系的变式表示为v=s÷t,t=s÷v;还可以表达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等,感受字母表达的一般性。运用数和字母表达数量关系,通过运算或推理解决问题(例23),形成与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推理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估算教学要借助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选择合适单位估算的基础上,感悟选择合适的方法估算的重要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

    比和比例教学要合理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用字母表达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例如,通过同样照片的放大与缩小、食品中原料的成分比等,理解比例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成正比的量教学要在具体情境中呈现两个成正比的量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可以把这个规律表示为的形式,也可以表示为y=kxr(k≠0)的形式,感悟这两个表达式的共性与差异;引导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给定的成正比的量的数据,建立几何直 观,为初中学习函数积累经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起学课标(8)——数与代数(第三学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lgq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