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很喜欢用“鼠鼠我啊”这个梗。去图书馆还书,不小心踩到雪水洞里,我不禁感慨:“鼠鼠我啊,到屠鼠馆了捏!”梳头我脑补:“梳梳我啊……”吃玉米我配音:“蜀黍我啊……”
昨天我妈妈给我讲,她之前被辞退后,面试也没什么结果。她这几天被一家面向企业家的学校录用为销售,以后专门给那些企业家打电话推销他们的EMBA。我问我妈为什么去做这样累的活,我妈妈说好奇他们干什么的。我觉得这事挺稀奇的,就给我朋友复述。我朋友说,这说辞有些耳熟,好像听谁说过。我说:“鼠鼠我啊……”
晚上,我把重新写好的相亲简介发给我妈。在我的建议下,我把职业从“学生,自由职业”改成了“政府数字化顾问”。也就是我之前干的那份实习。妈妈的选择让我想起我的一个发现:相亲信息表格里大多数人的职业都是银行或者技术相关(程序员,数据分析等)。即使她自己因为好奇而迈入下一份岗位,却不允许我在相亲场合里展示我不一样的职业选择。
我妈妈给其他妈妈抱怨,我放弃了留任政府的机会。她觉得我做的事没有为自己负责,我真不知道放弃一项找不到乐趣的工作居然是不负责任的。
我觉得相亲表格里趋同的职业选择,初看有些冲击,细想也符合逻辑。这些工作最明显的共同点就是高薪,体面,晋升制度透明,且是大家认为华人比较适合的岗位。19世纪美国哲学家阿兰·布鲁姆(Allan Bloom)曾经说过,所有的教育体系都会教出有着自己特点的人才。如果你从小接受的是精英教育,那么你从小就学会了去争取并珍惜那些能够衡量你在每个阶段向精英迈进的指标,比如成绩以及证书。
多纳特在个人的哈佛回忆录《特权》(Privilege)一书中提到,学术上的偷工减料普遍存在,知识分子们不再为了学习而学习。以前学生或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学术领域自由探索,随心选择并尝试一些专业之外的选修课,他们可能在这个自由的探索过程中偶遇自己喜欢甚至热爱的新鲜事物。
我突然觉得我活在一种特权里,或者说自由职业给了我一些特权让我在上学的同时,有能力赚取足够的生活费。
我想起《优秀的绵羊》也提到过学生们不约而同选择相同职业路径这回事。书里的数据说:“1995年,在排名前10的综合性大学以及文理学院中,经济学专业是其中30%的学校最受欢迎的专业。到了2013年,经济学专业已经成了8~14所顶尖高校人气最旺的专业,特别是在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达特茅斯大学以及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在教育关注度不同的文理学院,排名前10的文理学院中的4所——威廉姆斯,米德伯理,波莫纳学院以及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经济学也独占鳌头,很有可能在阿姆赫斯特、索思摩学院、卡尔顿大学和卫斯理也是如此。不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文理学院,在各自排名前20的学校里,经济学在其中的26所(共40所)里都是最受人追捧的专业,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类似和一致啊。
与此同时,金融和咨询不约而同地也成了最受人追捧的职业选择。2007年的哈佛毕业生,在所有已经落实全职工作的大四学生中,从事金融和咨询者占了一半。随即而来的金融风暴虽然短暂地影响了第二年的招聘和工作,但是到了2010年,仍有将近一半的哈佛毕业生选择了这两个行业,超过一半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毕业生以及超过1/3的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同样也是如此。2011年的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生中,仅仅从事金融行业的毕业生就高达36%。”
在这本书作者看来,如此多名校毕业生选择了金融和咨询这两种行业,是因为他们有了路径依赖:那些学生在成长之路上,已经非常习惯于迎接挑战。因为克服种种困难才能够出人头地,才让人觉得有安全感,才让人觉得有价值。比如说在高中期间,这群优秀的学生都以进入最顶尖的名校为共同的目标,也经历了种种类似的挑战。当进入大学之后,目标就不那么明确了。方向多重,道路多样。
申请大学有一张统一的申请表格,但是成为音乐家是没有表格可言的。一个人如何成为一名企业家、一名政治家或一名剧作家?如果想在国会,硅谷或者《纽约时报》工作,那又如何去争取呢?还有哪些工作是你从未听说过的?最简单的一个问题:工作怎么找。因为没有统一的表格,没有统一的挑战去克服,当毕业在即,不难想象有那么多学生四处奔波,去寻找下一个目标,因为他们已经习惯追逐。
对本地人来说,有这样四大明星领域——法律、医学、金融和咨询。对华人来说,明星领域可能是可能计算机技术和银行。当我询问身边进入银行和程序员行业的朋友,如何定下职业路径时,好几个人都对我说,早在留学前就了解到这些行业好找工作,可以快速学费回本。很少人在获取这些高薪岗位的机会后,还有勇气做出其他的选择。
我最近找工作时,也关注着学校里面的招聘会和各种企业信息会信息。我发现经常去学校招聘的公司,其实和我提到的计算机和银行是重合的。大多数出席学校招聘会的企业是科技大厂,银行,技术外包公司(ICC)。他们对学生的意义是一样的:紧锣密鼓的招聘会,高门槛的筛选机制,清晰的职业发展道路,短暂的时间投入,个人简历炫目的光环。
我妈妈经常感叹,我不是一个早熟的孩子,不懂抓住那些机会进入大厂或者银行,本来还有机会进政府,又被我自己放弃了。做选择,也要承担结果。这就是想要尝试新鲜职业,所要付出的代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