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本身的意义

作者: 墨默天地 | 来源:发表于2021-02-02 14:24 被阅读0次

    文|墨默天地

    《活着》一直不敢看,因为很多人看过之后都觉得沉重。轻易不敢去触碰凄楚的故事,担心自己把控不住,走不出来。

    然而,就在一场冬日的散步,看到了地上枯叶的寂美,万物以自己的方式在倾诉,突然想起余华写的《活着》: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让人看着看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的小说……

    《活着》

    一、诙谐的开篇愉人无数

    余华的文字真的生动,轻松几笔的勾勒就可以将读者带入到他设定的场景中,不刻意却也不随意。

    诙谐的开篇甚至让人已然忘却了这是一部悲凉的小说,“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如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阳光充斥的农村。”据说《诗经》就是由这些“游手好闲”的职业人收集出来流传百世的,这段文字不知勾起了多少人的职业向往……

    而这位职业人,他在孩子们眼里是那个老打哈欠的人,在村里人眼里是那个会讲荤故事会唱酸曲的人,仅三页不足的篇幅就把农村里最原始的情感,风清云淡地细述一番,就像绿色的土地,庄稼长得无比旺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也有着旺盛的精力……

    而在那个夏季听来的故事,则是由一位老人开导一头老牛开始的:

    ”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头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

    老人自鸣得意地用粗哑的嗓音唱着”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继而吆喝:

    ”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疲倦的老牛,有趣的老人,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引起了职业人的好奇,走上前去询问牛的名字,老人的回答却是令人哑然失笑:

    “它只有一个名字,叫福贵。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几个名字去骗它,它听到还有别的牛也在耕田,就不会不高兴,耕田也就起劲啦。”

    老人与老牛

    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列夫·托尔斯泰的这句至理名言真是概括了世间所有一样的幸福与不一样的不幸,古今中外都适用,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精简而精确。

    当你看完《活着》这部小说以后,再回头来看开篇的这段描写,就能再次体会到余华的文字功底有多深厚,谋篇布局的功力有多娴熟:开篇可以让你眉眼笑得有多无邪,结尾就可以让你的心痛得有多彻底。

    处于相同生命阶段的老人与老牛相依为命,在这人世间,彼此是唯一陪伴的亲密伙伴。这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对职业人回忆着他的过往岁月,“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

    老人年少时放浪不羁,嫖赌败家,把家里一百多亩地都输光了,气死了亲爹,年迈的老娘和他怀着身孕的媳妇家珍还有女儿凤霞从祖屋搬到了茅屋,一家人过起了清贫的日子。由少爷突变成佃户让这位浪子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下决心痛改前非,但上苍对他迟悟并不仁慈,接二连三地将他身边的亲人一个又一个夺走了,而这其中的苦楚与悲怆并没有让这位老人损坏他对岁月以及对家人的记忆,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的样子,也可以看到自己衰老的轨迹……

    image

    三、每一个在这世间活过的人都有迹可循

    余华在《活着》这本小说里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哪怕是坐在田边闲聊一笔带过的妇女们,我们都可以通过文字看到她们的音容笑貌,更不用说书中那些行走在余华故事中浓墨重彩的人物了。

    我们甚至看不到任何大篇幅的外貌描写,但《活着》里的那些人就在你眼前,自如地生活,说着自己的话,干着自己的事,那么鲜活,那么自然,一丁点儿的违和感都没有。

    故事的许多背景梗概也不是按时间顺序来叙述的,合理地穿插在家庭成员的交流对话中,合情又合理:

    在福贵还是少爷的时候,又赌又嫖的时节,徐老爷常常唉声叹气,训斥福贵没有光宗耀祖,而由福贵的反驳中我们看到了徐老爷年轻时候的样子:"凭什么让我放着好端端的日子不过,去想光耀祖宗这些累人的事。再说我爹年轻时也和我一样,我家祖上有两百多亩地,到他手上一折腾就剩一百多亩了。"短短几句话,二个败家子都跃然纸上,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谁也没有资格教育谁了,讥讽得几近滑稽。

    父子俩每人败家一百亩地,就把祖上积攒下来的产业全洗白了,为了还清赌债连祖屋都没有保住,在一次席间,我们才知道徐家的发家史:

    “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养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爹的声音咝咝的,他顿了顿又说:”到了我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传到你这里,鹅变成了鸡,现在是连鸡也没啦。“爹说到这里嘿嘿笑了起来,笑着笑着就哭了,他向我伸出两根指头:”徐家出了两个败家子啊。“

    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徐家老爷恨铁不成钢的气愤,也能感受到徐家少爷天经地义地浪荡;那些底气不足的教诲更加让人明白:身教胜于言教的严酷,来不得半点儿侥幸。

    短短的几行字浓缩着徐家多少代人的努力,从鸡变鹅变羊变牛的过程中,不单是动物形体的增大,也寓意着家产的丰厚,而在这个变大的过程中,时间是漫长的;但由大变小的过程,速度是惊人的,二代人就可以实现祖业从有变无的质变,这些形象地对比,浅显而深邃,唏嘘间,为徐家叹息;文字里,为余华拍案叫绝。

    所有昨天的努力一定会铸就今天的丰厚,比如徐家祖辈从鸡到牛的裂变;所有昨天的秃废一定会导致今天的贫瘠,亦如徐家产业从有到无的质变;而所有现实中的一切都是经由自身志向所决定的,经由自身行动的选择,一步一步无限接近真实。

    人生在世所有的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每一步都有迹可循。

    image

    四、那些真挚而热烈的爱

    张爱玲说过一句话:”不管你有多优秀总会有一个人不喜欢你,不管你有多差劲总有一个人始终在爱着你。”

    这里就不得不提及福贵的媳妇家珍了,她真的就是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根深蒂固的观念让她始终爱着自己的男人,不论富贵,不论贫贱;不管男人爱不爱她,她都一起爱着,在心里真正地爱着......

    那个腆着大肚子,怀孕7个月的家珍跪在赌桌边央求着自家男人回家,当众忍受着丈夫的谩骂与巴掌,然后一个人在夜色中独自步行几十里回到家中......

    这份爱里,参杂着太多的隐忍与凄苦、无能为力的无奈中依然不放弃。如果说还有一丝衣食无忧还可以支撑的话,那这份爱也显得太浅薄了。

    家珍的出身也是出身富贵人家的,念过书且聪慧美丽,与福贵结为夫妻也是门当户对的,但她的爱如此真执纯粹不含一点儿杂质!即便福贵输得分文不剩,娘家人心疼家珍,实在看不下去接她回家也不能阻断她对那个男人的痴心,当然对一双儿女的不舍也蕴含其中。

    家珍这位苦命的女人,最后得了软骨病,还是坚持劳作,与自己的男人福贵共同支撑着这个清贫的家。但即便这样,也要在病榻上经历丧失一双儿女的悲痛。

    《活着》里的福贵的一家,虽穷苦但有爱,亲人之间的爱是浓烈的,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扑面而来,令人动容在每一个生命逝去的悲愤中。

    女儿凤霞因为一场发烧变成了哑巴,这也是一个苦命人,为了供弟弟有庆上学,父母把她送给别人领养,她的不舍撕扯着读者的心,她的眼泪一直无声,就这么默默接受着命运安排的一切!老天悲悯,让凤霞最后遇到了质朴的二喜,二喜的歪脖与凤霞的失语丝毫不影响他(她)们的相处,反倒更加彰显人格的健全。俩人真心相爱,在这人世间终于拥有了一段美好时光,然,凤霞在生产儿子苦根时大出血而亡,也许这是老天对凤霞最慈悲的怜爱,再也不愿看到她在人世间受苦了......

    如果说凤霞还曾过过几年小姐的生活,那么福贵的儿子有庆真是一出生就过着贫苦的生活了,吃不饱穿不暖,上学期间来回奔跑于家和学校之间,就是为了割草喂给他的羊吃,他与羊之间的感情超越了人与动物的饲养关系,有庆把羊当朋友来看的,羊被养得肥圆,可怜的有庆精瘦,为了减少奔跑对鞋的磨损,大雪天都拿着鞋光着脚在跑,也要让他的羊吃上草......

    长年的奔跑让有庆有了一技之长,跑步速度极快,是优点也是致命伤。因为县长的妻子生孩子需要输血,有庆跑得快,在医院被庸医抽血过多而夺去了生命。看到这里,无语凝噎,这个世界对待生命的方式一旦赋上了社会功利的颜色,简直可以毫无人性可言。

    那个在《活着》里奔跑的少年,静静地离开了人世间,他甚至还来不及看到更多的美好,在这世间的一程里,他只知道父母爱他,姐姐爱他,他的羊爱他......

    感谢歪脖二喜给凤霞一段人间质朴的爱情,伴着凤霞的离去,二喜的生命多了回忆与抚养儿子苦根的责任,这个歪着脖子的男人为天下人立了一个顶天立地男子汉的模样:为了生活,背着苦根从事搬运工作,背篓上支着孩子的尿布......

    命运一样没有放过这对父子, 一个在工地被碾去了生命,一个被豆子夺去了生命......

    所有的他(她)们都已离去,但所有的他(她)们都在这片土地播种过——爱!

    image

    五、人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

    在中国,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生活和幸存就是一枚分币的两面,它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的不同。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余华

    余华很睿智地解释了生活与幸存的区别:也许在读者在这部小说中感觉福贵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这是因为我们作为旁观者对福贵人生经历的一种评价;而事实上福贵只是将他对生活的感受讲述出来,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余华在自序中提及,对于福贵自己而言,他相信更多地感受到了苦熬一生的幸福,承受巨大苦难时”眼泪的宽广和丰富,绝望的不存在“,他用”千钧一发“来形容特别贴切,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

    余华惜墨如金,写这部《活着》用了13万多字,在作品情节中我们窥探到了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与历史事件,故事中的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13万多字打造了书中人物一个又一个人的人生,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而这一写作灵感来源于听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

    再来看一下开篇中福贵开导老牛的片段,可以感受到福贵对自己人生的那份超然,被命名为“福贵”的那头牛陪伴在他左右,而媳妇家珍,女儿凤霞、女婿二喜、儿子有庆、外孙苦根并没有离开,依然在他的日常中与也叫福贵的老牛一样存在着,以另外一种方式……

    福贵的存在是以生活的方向,而不是以幸存的方向,不论是那头叫福贵的牛还是那个叫福贵的人……

    image

    举报/反馈

    今日热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本身的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lryt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