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如见
01 前言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作者:樊登。微信读书650页,读书时长:3小时18分钟。如见评分:7.5分。
这本书其实是类似于一种书单介绍,从认识自己,了解未来和精进生活三个角度,给读者介绍了19本书。
我扫读完了所有的内容,在部分书籍介绍上花的时间较多,还有一部分书籍介绍只是草草略过。
以下主要记录从我的角度感觉到印象深刻,并且让我产生了想去读的愿望的书籍。
02 认识自己
2.1《幸福的方法》
《幸福的方法》是基于经久不衰的哈佛幸福课。我也在网易公开课里看过好几节,有很深的印象。书里说,幸福与状态无关,它是一种能力。
我们要警惕“我现在不幸,我未来可能也没法幸福”的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你可以摆脱的东西,只是你认为自己不能摆脱,其实愿意学习,愿意改变,很多东西都有可能改善。
我们同时需要注意自己不要成为“我现在不幸,但是我未来会幸福”的忍辱负重型。忍辱负重型的人永远都不会幸福。任何期望通过改变外部的环境来改变自己幸福状态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
我们要努力成为“我现在幸福,未来也幸福”的幸福型。在为未来努力的途中,也别忘记享受过程,这样无时无刻不是幸福的。我们的很多痛苦就在于想洪福,在打拼事业的时候,满脑子都想着海边的小镇,想去享两天清福。但真的给你两天清福享,你又想自己为什么没挣钱,得赶紧回去打拼,不能松懈。
2.2《正念的奇迹》
当我成为“我”的观察者,把注意力放在自我本身,感受自己的呼吸,当下的情绪,行为,当你分明觉知到自己身体的状况时,这个状态叫作正念。
一个人要做很多事,很难都做到的时候,最好是把能做到的事先做了,把能做到的事做到最好。那逐渐地,各种各样的事也就能做好了。
2.3《我战胜了抑郁症》
每个人做事最重要的动力来自你愿不愿意,你觉得这件事能不能给这个社会带来正向的改变。千万不要只是为了钱去工作,一个人如果工作只是为了钱,他很快就会丧失动力,并且会觉得特别痛苦,认为自己特别委屈。
2.4《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
这其实就是佛教里讲的“我执”:太看重自己所受到的挑战和伤害的时候,很多事情就会被过度放大。
ABC模型是很多书籍里都提到的一个模型:A是事件本身,B是对这件事的态度和看法,C是由此而产生的结果。很多人试图通过改变A去改变C,但实际上我们能改变的只有B。
当一个人的情绪逐渐好转的时候,才有可能去想问题的解决方法。
2.5《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
每个人在经过创伤之后,都会有“第一次”:比如离婚之后的第一次旅行,第一次自己接孩子,受到暴力伤害后第一次走出家门,等等。每一个第一次都会提醒你,你又失去了某个东西。每一个第一次都会提醒你,原来是那样,为什么现在不是了?
我们要区分影响圈和关注圈。影响圈就是我们力所能及,可以改变的事;关注圈就是我们只能看、只能发表议论,但是没法改变的东西。
03 面对未来
3.1《未来简史》
我们需要学会拥抱未来,同时享受当下,不要因为未来而现在什么都不做。在这之前,你先多干点儿事业,为自己积累一些拥抱未来的资本。
享受当下,把眼前的每一件事做得更好,等到所有的东西出现的时候,你不会比别人觉得更诧异,因为你已经做好了迎接它的准备。
3.2《人工智能时代》
机器学习的进步,真正的人工智能有学习功能。它在跟你不断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累积、改进。它不再是按照设定的程序进行的了,而是会学习。
人工智能将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简单,让功能被整合在一个相对朴素的外表之下,而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又多了很多个玩具。
这样会出现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贫富差距变得更大,富人会有更多的钱拥有这些便利,会有更多的钱来节省成本,富人的钱赚起来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反过来,穷人由于技能在被机器无情地淘汰,有可能会变得更穷。
现在网页上弹出来的广告,跟你越来越像,跟你想要的东西越来越接近。它太了解你了,给你推送的都是你喜欢的内容。
现在的大数据已经让我明显感受到了这一点,人所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小,都是跟自己的兴趣有关的东西。在不主动的情况下,我们不再能大范围的看到不同的知识。
机器本身没有道德感。如果是人类,可能会为孕妇让座,但是如果是机器的算法,那么通过运算后,就会直接占住座位。
机器越来越多地掌控我们的生活以后,它会让这个世界的不公被不断地放大。未来淘汰的不是工作,而是技能。
3.3《指数型组织》
人们都需要让自己的客户来为自己代言,这是打造指数型组织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所有的新东西都不会诞生在大机构里。指数型组织更加高效,扁平,富有创意。
04 精进生活
4.1《离经叛道》
创新者是会脚踩两只船的人:一边做着一份稳定的工作,一边在摸索着创新。
这些具有创新精神的颠覆者,他们并不是天生就愿意颠覆的人,他们是犹豫再三的,他们的性格中有很多慎重的成分,然而他们最终还是做了颠覆整个世界的事情。
最怕的是一个创业者一天到晚只会在纸上规划,总说“我得有资源”“我得有计划”“我的想法得和谁谁谁聊聊看”。这样天天交际,不深入工作,是不能把事情做好的,其实有时候就应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事情做起来再说。
一个人有跨界的爱好,对他成为创新者是非常有帮助的。
要想成功,创新者在多数情况下必须变成温和的激进分子。
他们心中有与传统背道而驰的价值观和不同的想法,但他们已经学会了采用不那么令人震惊、更吸引主流观众的方式去陈述他们的信念和想法,从而淡化他们想法的激进程度。
4.2《少即是多》
现在这个时代,已经逐渐从加法时代变成减法时代了。太有感触了,拥有的东西越多,越让我感到焦躁不安。
当我将拥有的东西断舍离之后,留下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并且不再为选择使用哪一件而纠结时,我感到无比的轻松。
有时候,我们觉得别人很幸福,以为别人是拥有了那些东西才幸福。于是,我们也想拥有那些东西,这叫“消费传染病”。
北欧式的幸福方式:
一、享受工作;
二、有关系亲密的朋友和家人;
三、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四、身心健康;
五、拥有富有刺激性的兴趣和生活方式;
六、拥有自己的时间和自由;
七、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居住环境;
八、具备有效的思维习惯;
九、能够放眼未来;
十、感觉自己每天都在不断地向目标前进。
当你读完一本书,你会是很开心的,因为你变强了,你知道的东西更多了,你的精神层面在提升。
最近每天在地铁上读书,就像在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让我不再觉得单程一个小时的通勤很难熬,反而会觉得时间过短,还没有看多少书。读完书之后,会觉得当天的开局是很美好的,因为又知道了很多新知识,就更加信心满满地去面对一天的工作。
这里提到了用生活方式社交,可以是因为你跑步认识了很多人,这些人跟你因为工作认识的人不一样。你可以用摄影、冲浪、旅游、读书来产生社交的结果。
“Less is more”是一个象征时代潮流的关键词,它来自德国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
你要找到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
找到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可以决定你不做什么。做什么先别决定,先把不做什么决定了。
你要把自己的爱好慢慢地发展起来,然后让你的身份变得更加多元化,你会发现自己的潜力是很大的。
所以要断舍离,让自己需要的东西变得少一点儿,让自己精神方面的追求变得多一点儿。多读书,多旅行,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发自内心的富足和愉快。
4.3《向前一步》
人们对男性普遍有事业上的期待,但是对于女性,有时候连女性自身都会认为嫁给一个好人可能更重要。
你可以把上升的阶梯想象成一个方格架,一个人往上走的时候,可以先朝左,再往上,拥有更多探索的可能。
关于升职,女性只有在认为自己100%符合条件的时候,才会公开地申请职位,但是男性只要觉得60%的条件符合就会申请。所以,女性需要转变思路,不要总说自己还没准备好,而应该说“我可以边做边学”。第三个建议的关键是要去走“方格架”,而不是走“梯子”。
“正如女性需要在职场上获得更多的权利一样,男性在家里也需要获得更多的权利。”
Facebook有一条海报标语叫作“完成,好过完美”。
4.4《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中简单的四步:讲事实,讲感受,讲原因,提要求。
道德评判,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会给沟通带来很大的难处。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叫作观察。观察就是看事实。他连对和错都不评判,因为对和错,就代表着伤害。
我想起余秋雨的《艺术创造学》中所说,伟大的艺术作品,一般会有未知结构和两难结构。其实这就是一种只说事实,或者说在艺术作品中叫作只做描述,不说对错,而是交给读者去感受。
非暴力沟通,绝不是教你忍辱负重,而是你可以把自己的愤怒表达出来。你可以非常有条理地解决问题,但是你不会轻易用语言去伤害别人,因为伤害别人并无助于你解决问题,伤害别人只会让你的生活更加糟糕。
当一个人不断地指责别人的时候,他会认为,是别人造成了他的痛苦。然而实际上痛苦来自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你要盯着需求,而不是盯着情绪,这就是表达愤怒的方法。
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有三个步骤:
一、对方做了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二、我们有哪些需求得到了满足;
三、我们的心情怎样。
什么才是真正的鸡汤:真正的“鸡汤”(包括“鸡血”)是有标准的,那就是“不经过充分地实践和论证,就轻易给出的结论和号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