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的类别

作者: 黄岐之 | 来源:发表于2022-10-05 18:11 被阅读0次

                  腧穴的类别

                      黄岐之

        中医的先辈经不断地实践和总结获得了人体中诸多腧穴,《针炙逢源》记载了361个,并给予了命名和分类。

          腧穴的分类带来中医的伟大发现,不但认识了腧穴的功能,而且创造了经络学说及相关治疗技术,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

        人体的腧穴大致可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十四经穴是位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简称“经穴”,一穴一位,反映本经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及相联系的其他经脉和脏腑病证,是针炙施治的部位;奇穴是指未能归属于十四经脉的经验效穴,又称“经外奇穴”,有明确的位置,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阿是穴既不是经穴也不是奇穴,只是按压痛点取穴并作为针炙部位,阿是穴无固定位置。

          十四经穴是人体中主要腧穴,其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称为特定穴。特定穴根据其不同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等,特定穴数目较多,临床应用意义重大。

    1.五输穴: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位,简称五腧。即井、荥、输、经、合穴的总称,每条经脉(十二经脉)都有自己的五输穴,合计60个穴位,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井穴主治肝之疾病,荥穴主治心之疾病,输穴主治脾之疾病,经穴主治肺之疾病,合穴主治肾之疾病。

    2.原穴: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3.络穴: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别出部位的腧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故有“一络通两经”之说,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

    4.下合穴: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均分布于下肢的阳经上。下合穴是六腑气血汇聚于下肢三阳经的部位,六腑下合穴是脉气从足三阳经上分出注入六腑的部位,所以和六腑的关系密切。

    5.募穴: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募穴可治疗相关脏腑证,尤多用于治疗六腑病证,常与背俞穴配合使用。

    6.八会穴:八会穴是人体中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八个穴位。凡与八个部位相关的病症都可以选择相应的八会穴进行治疗。

    7.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八脉交会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原属于五腧穴和络穴。因八脉交会穴联系奇经与正经的经气,所以既能治奇经病,又可治正经病。

    8.交会穴:交会穴指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交会通过的穴位。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经脉之间的交叉会合,可使脉气互通,因而交会穴不但能治本经病,还能兼治所交经脉的病症。

    9.背俞穴:背俞穴是指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俞穴,称为背俞穴。背俞穴除治疗相应脏腑病外,还可治疗与该脏腑有相关联系的五官病、肢体病。背俞穴常和募穴配伍,治疗脏腑病。

    10.郄穴: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十二经各有一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也各有一个郄穴,一共16个郄穴。除足阳明胃经的梁丘外,都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临床上郄穴多用于治疗急性病。

          中医理论认为人的生理与病理在于气机通畅与失调,疾病的医治和保健在于调气机。经络是气血的通道,刺激经络上的腧穴能实现医治和保健的作用,数千年的中医实践证明了其有效性。

          (《经络漫谈》文集为原创系列,版权所有,转载和引用时,请说明出处,否则为侵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腧穴的类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lvm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