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
朱自清的梅雨潭

朱自清的梅雨潭

作者: 域空 | 来源:发表于2020-05-26 17:52 被阅读0次

    到瓯海,不去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梅雨潭,总不甘心。

    是冬天的上午,细雨斜飞,天色阴沉,微风薄寒,地面泥泞湿滑,景区游人稀疏。这个季节,这种天气,本不适合出游;只有我等几个痴人,会在这个时候来看梅雨潭。

    梅雨潭的出名,应该感谢朱自清。是他的一篇千字短文《绿》,让梅雨潭名扬天下。

    1923年9月,江苏东海人朱自清来到浙江温州,在省立第十中学当国文教员。当年他刚刚25岁,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诗人,留着时髦的小分头,戴着圆圆的眼镜,虽然个子不高,但英气逼人,又带着几分傲气。他来到温州,挟带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余热,很快就点燃了温州的文学之火,带动一大批年轻人投身文学创作。

    朱自清与同校教员马孟容、马公愚兄弟交游甚密,他尤其欣赏马孟容的国画。在离别温州之际,他向马孟容索画以为纪念。马孟容知道朱自清喜欢海棠花,遂以月色、海棠、八哥作画一幅,赠与朱自清。朱自清甚喜,随即回赠一篇散文《“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成就一段文坛佳话。

    在温州一年时间里,除了教书、写作、交游外,朱自清最喜欢的事情,莫过于游山玩水了。1924年10月,朱自清举家离开温州后便没有再回温州,但他对温州的山水却一直不能忘怀。后来他在给马公愚的信中说:“温州之山清水秀,人物隽永,均为弟所心系。”在这些名山胜水中,最令他留恋的,非梅雨潭莫属。这一潭碧水,让他留下名垂青史的经典散文《绿》。正是在温州,朱自清从诗歌写作转向散文写作。

    我不知道之前有哪些古人咏过梅雨潭,但是一篇《绿》,就让我们知道了梅雨潭,记住了梅雨潭的“绿”。

    2019年12月,江苏如皋人徐某来到温州瓯海。办完该办的事情,离别之际,尚有小半天的余暇,匆匆赶到仙岩,去看一眼朱自清的“女儿绿”。其实与其说是为了观景,不如说是为了追寻这位前辈作家的“踪迹”。

    仙岩现在已经成为一处著名的景区。虽然是冬天,但山上山下依然草木葱茏,流水淙淙。

    找了一个解说员,自称“小黄”——看外貌分明是个中年汉子,“小黄”也许是谦称吧,据说是这里的金牌解说员。他一路讲述当地的传说、故事,让静态的山水有了鲜活的生命。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二游仙岩,梅雨潭深深地打动了朱自清的心。据考,朱自清第二次游仙岩,是在1923年9月30日。那天,朱自清和马公愚等人从马家出发,在小南门坐上小火轮去仙岩。到仙岩后,先在圣寿禅寺逗留了片刻,随后拾级而上登上梅雨亭。在梅雨亭,朱自清先是端详梅雨潭,后又站在悬崖边上俯下身子仔细欣赏潭水。马公愚即制止他说:这样太危险了。就把他领过亭下的一道石穹门,让他站在潭边一个小坪上饱赏潭色水光。梅雨潭水让朱自清喜爱不已。他对马公愚说:这潭水太好了!我这几年看过不少好山水,哪儿也没有这潭水绿得这么静,这么有活力。平时见了深潭,总不免有点心悸,偏这个潭越看越可爱,即使掉进去也是痛快的事。这水是雷响潭下来的,那样凶的雷公雷婆怎么会生出这样温柔文静的女儿?梅雨潭的“绿”,触动了作家的情思。不久,一篇短小精致的《绿》一挥而就。脱稿后他抄了几份,分别送给马公愚及另外两位同游留念。

    来到梅雨潭,仿佛处处都有朱自清的身影。我们踩下去的脚步,不知道哪一个与朱自清的足迹重叠。这一想象让我兴奋不已。朱自清成了一名隐形导游,引领我们一步一步走向梅雨潭。

    仙岩风景区所在的大罗山,是在平原上拔地而起的一座山,峻崖陡壁,水源充沛,虽方圆不过数十里,却多瀑布潭,而且集中在西麓仙岩附近。据说,仙岩景区比较著名的瀑布潭有五个,其中以梅雨潭最出名。

    进了景区大门,首先看到的是圣寿禅寺。朱自清二游仙岩,曾在此驻足观赏山景,马公愚指点他仔细辨认那些传说中像青狮、白象一样的景点。圣寿禅寺原名仙岩寺,创建于唐贞观年间。山门门楣上悬“开天气象”匾额,系宋理学家朱熹所题。时间有限,我们无暇进寺内参观,匆匆走过寺院,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三姑潭,这是仙岩五潭中最低的一个潭。三姑潭之名始于宋代。据明代鲍武《宋三姑行略》记载:北宋初年,楞严遇安禅师驻锡仙岩宣讲佛经,风闻四方,从者如云。忽一日,有三位仙姑前来礼拜禅师。遇安问她们从何处来?她们说,早上从福建来,闻师宣扬正法,超度迷流,特来求教。遇安对她们道,只要有心学道,何须离乡跋涉千里!三位仙姑听后,顿有所悟,遂挽臂入潭隐化而去。此潭因此得名。

    三姑潭一泓清碧,水平如镜,倒影青山,显得明媚静穆;水潭上面是大片平滑的斜坡岩坦,流泉过其上,像玑珠四溅,缓缓滚落潭中,落瀑别有一番风姿。斜坡上有一大一小两个窟窿。小黄介绍说,这是“仙人打滑塌”。传说八仙来到仙岩游玩的时候,到了这里无路可走了。但是上面的美景很诱人,其他仙人都跳上去了,只有铁拐李跳不上去,一屁股摔在地下。何仙姑去拉他,结果也摔倒在地。他们在这块岩面上摔出一上一下、一小一大两个印迹,后人称之为“仙人打滑塌”。宋代诗人赵汝回曾有诗咏三姑潭云:“谁掣银河铁锁开,飞珠掷练此山来。飞黄梅雨无晴日,曳白云天生怒雷。”

    由三姑潭往前,看到一处摩崖石刻,镌刻的是唐德宗时温州郡丞姚揆一首《仙岩铭》:“维仙之居,既清且虚;一泉一石,可诗可图。”据说收在《全唐文》901卷。摩崖石刻是仙岩风景名胜区人文资源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发现的已有35处。最早的一处“通源胜境”在梅雨潭前观音洞口正前方的岩壁上,是南朝刘宋元嘉癸酉年(433年)开元寺僧恩惠所书,这也是目前温州所有风景名胜区中最早的一处摩崖。自南朝山水诗鼻祖谢灵运起,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都先后为其留下无数精彩的吟咏、精致的题刻。谢灵运曾“蹑履梅潭上,冰雪冷心悬”(《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还有历代名人诸如唐代的路应、方干、李缜、司空图,宋代的林石、许景衡、朱熹、陈傅良,元代的高明,明代的卓敬、黄淮、张璁,清代的潘耒、孙衣言等都在这里留下了游记、诗篇。这些摩崖石刻如“飞泉”、“白龙飞上”、“梅玉”、“喷玉矶”、“四时梅雨”、“别有天”、“飞白”、“漱流忘味”等等,不仅其内容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留题者的不同感受,而且其书法艺术亦可作为学书者极好的摹本。

    梅雨潭边有三座石亭:梅雨亭、自清亭、升仙亭(又名轩辕亭)。自清亭和升仙亭是近年新建的,分别纪念朱自清先生和轩辕黄帝。仙岩这个名称已经有一千年以上了。传说轩辕黄帝在梅雨瀑布东侧一块巨大的岩石上炼丹成仙,即将乘龙升天。岩石跟他久了,感情深厚,也想跟轩辕一道升天。但轩辕不愿带走人间的一草一木,就把它留下了。人们为了纪念轩辕,就把这块岩石命名为“轩辕岩”,也就是仙岩。自清亭内立有一块三角形石碑,上面刻着朱自清的散文《绿》。我们都情不自禁地诵读起来:“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有人好奇:为什么朱自清将梅雨潭叫作“女儿绿”呢?据高人分析: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绍兴最好的酒是“女儿红”,朱自清将梅雨潭命名为“女儿绿”,言下之意梅雨潭是天下最好的潭水。朱自清在温州只住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但温州人感谢他,还为他建了一座纪念馆。

    梅雨亭坐落在潭西南崖背上,明嘉靖年间瑞安县令余世儒所建。门柱对联“飞瀑半空晴亦雨,梅潭终古夏如秋”,体现了梅雨潭精绝的个性。乍一看去,正如《绿》中写的:“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此亭正对瀑布,因为安坐其中可观赏瀑布的全貌,作为建筑物又恰到好处地与梅雨潭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故后人改称为“梅雨亭”。快到梅雨潭时,一座小山挡住去路。真的和朱自清散文中描写的一样,需要猫着腰钻过一个岩洞,这就是传说八仙中的张果老曾住过而得名的“通玄洞”。洞有三个出口,两明一暗。暗道漆黑一团,谁也不敢尝试;出了明道洞口,梅雨潭瀑布就在眼前了。梅雨潭的瀑布狂奔直下;瀑布下面是一个潭,便是梅雨潭了。哗哗哗哗的流水声不绝于耳,那是梅雨瀑布自上而落,水流与山岩撞击的声音。

    梅雨潭边的石头被众多游客踩踏得很光滑,加上雨后石面湿滑,有人一不小心就摔倒了。我们互相搀扶着爬上潭边石坝。这里是观赏梅雨瀑和梅雨潭最佳的位置,从这个角度看潭水,潭深碧绿。据说朱自清在这里坐了一下午,凝神欣赏潭水。也许正是在这里,他心中正酝酿着那篇《绿》?有人开玩笑说,那我们就在这儿坐两个下午。惭愧,就算坐十个下午,我们再也写不出朱自清那样的佳句了。“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和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这样的句子,也就朱自清写得,别人再写,就画虎类猫了。在朱自清之前、之后,来过梅雨潭的文人骚客何止成千上万,留下的诗文更是难以计数。可人们记住的,还是一篇《绿》而已。我们的心情,就像李白游黄鹤楼那样:“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欣喜,也有沮丧;有钦佩,也有失落。梅雨潭是朱自清的梅雨潭,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他的烙印。我们喜欢梅雨潭,是因为朱自清,因为这是朱自清喜欢的梅雨潭。人们游梅雨潭,其实不过是一遍遍温习朱自清,一遍遍向这位大师致敬。何处无瀑布?何处无潭水?但少知音如朱自清者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自清的梅雨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lvv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