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你问我一句话,你知道格斗是什么吗?现在我能回答你了,格斗就是我们这辈子唯一的出路!电影中成年后的苏木是这样回复向腾辉教练的。
白天室外39度高温,果断选择留家空调室内苟活,床上偎了一天,心血来潮想去看电影,同为布衣出身的我深知一个农民想要从众多人才中脱颖而出并非易事,王宝强导演能坚持做电影,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着实令人钦佩。之前先后看了端午假日热映的《我爱你》和《消失的她》,看这三部曲已是蓄谋已久,干脆择日不如撞日,趁晚上凉快一些,选择了八点四十七分下单,九点二十开场的《八角笼中》。除了王宝强和友情出演的李晨,是我一下子能叫来名字之外,别的演员都是陌生的面孔。尤其是看到小步他们出场的时候,脑海里就突然浮现出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以及李睿珺导演的《隐入尘烟》,没有大量的流量明星、宏大的拍摄场地,全是地地道道的普通百姓出演,在这个利欲熏心、物欲横流的时代,从他们清澈的眼眸我看到了单纯和善良,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无限渴望。
影片中的主人公向腾辉被“三顾茅庐”重新出山,帮助贫困山区那些吃不饱饭的孤儿,教他们格斗,想让他们学一身本领,靠“格斗”走出大山……人红是非多,外人只看到了他光鲜亮丽的一面,说他靠童工谋取私利,最艰难的时候被迫把自己当成家人一样的孩子们“转让”给所谓有资质的俱乐部手里,单纯的以为这样孩子们就会有更好的前程。然而,孩子们却未能如愿得到想象中的专业训练,反而遭到了虐待导致他们重操旧业。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他真的只是为了谋取私利,何必要将沙袋换成真正的沙子,那么认真的训练他们压腿,反正是“假打”,只学一点皮毛会表演就好了,影片通过这点细节告诉我们他是真心想教孩子们东西,想让他们走出那座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最让我动容和震撼的是,他在采访时说的那句话“除了我,连愿意骗他们的人都没有”,这些孩子们本就无父无母,没有人教育他们,就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出路在哪里,如果没有遇到向腾辉,他们可能一辈子都困在山里,靠着抢劫度日,运气不好的话还会遭受牢狱之灾,可能一辈子就那样了。当然这部电影还没上映,我也不过多剧透了,如果大家可以走进电影院亲自感受一下,就会知道穷人的孩子是怎么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同命运做抗争,他们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更别提前途和命运了,反思一下我们大多数人确实身在福中不知福。
记得小学时候最喜欢上的副课是书法课,因为书法老师写的一手好字,而且写字只需要投资笔和本,甚至只需要铅笔就够了,那时候我们用的铅笔一毛钱一根,每次都是两头都削好,直到实在抓不住了才舍得丢弃。不像美术课,老师经常布置课后作业买蜡笔买橡皮泥买宣纸买颜料,不是说我懒得买,是真的家里条件不允许,那时候妈妈手洗一件衣服才一块钱,时令蔬菜贵得很妈妈舍不得买,每次都是什么菜便宜吃什么,经常是茄子吃一周,豆角吃一周,根本不敢也不好意思开口跟妈妈要钱……最难堪的是美术课老师上课要检查我们的作业,我很少完成,每次老师走到我这的时候,我低着头也不说话,大概是那会家里条件不好的孩子也不少,老师说一次两次也就罢了。我到现在也不理解,为什么我敬佩的书法老师下课了会骑着三轮自行车走街窜巷卖煤球,路上偶遇了我总是很自豪的跟老师打招呼,老师也会很亲切的回应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村里上学的时候,有个同学我们暂且称她为X同学,她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但每次回来都给她带好多好多我们没见过的文具,比如晨光文具的铅笔(红色的皮,削完之后有一层银色的边)、碳素笔黑笔(最原始的那种透明笔杆),都是第一次见,新奇的不得了,可能是小时候的情节在导致我长大了也经常去逛文具店,看见好看的笔和本都会毫不吝啬的买回家。那时我用的新华词典有两本,一本爸爸的,一本姑姑的,共同点是都没有封皮了,偏旁部首也没剩几页了,页面也有些泛黄了,直到看见同学新买的的新华字典,我才知道原来它的封皮是红色的。小时候的很多故事我都记不清了,是妈妈讲给我听的,妈妈说我小时候最喜欢的是他们给我买的成语词典,我当宝贝一样的睡觉也搂着,每天都看,一页一页的翻,我到现在都清晰地记得里面每一个成语都会标明出处渊源,并配上一页彩图,像“司马光砸缸”就会有配图一个小人儿在一口破缸旁边坐着,缸里的水像泉水一样一样涌出。小时候老师经常跟我们说的一句话是,学习才是唯一的出路,那个时候不理解,只是每次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能说我的学习成绩有多好,我也没资格代替寒门出的贵子,但如果没有那么多恩师的谆谆教诲,我也走不到现在,如今虽是北漂一族,但出门不到半个小时我就能看到曾经只有在书本上才能看到的天安门、故宫和颐和园……我想说努力不会错,可能当下的努力不能立即兑现梦想,但是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发挥作用助你一臂之力。
格斗,是那些大凉山孩子走出大山的出路;学习,是我们一生的出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