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育儿途中的两难困惑

育儿途中的两难困惑

作者: 菩提无茵 | 来源:发表于2019-03-12 14:21 被阅读0次

    最近在陪伴大小宝的过程中,有几个小情节引发了我对育儿问题几个两难的思考

    情形一:周末弟弟因为妈妈一直在陪姐姐练琴练书法,没人理他,他就捣乱,捣乱破坏引起了大家的集体声讨,刚开始还硬抗着继续疯玩,我们本没在意,结果半小时后,听到平时大大咧咧笑口常开的弟弟一个人躲在衣帽间里哭。平时育儿时间有限,难得的时间总要先找紧要的事情做,姐姐幼升小当口,要辅导的东西日渐增多,对弟弟难免忽略,确实两难。

    情形二:弟弟对我给他报的所有课,美术,英语,轮滑,科学课都非常感兴趣,以至于我和他讲这周没有科学课,他是非常不开心的。是把娃放到机构里面去,还是让娃留够充足的户外时间和自由玩耍时间?到底什么对孩子更好,同样两难。

    情形三:女儿和我说想要小马宝莉,儿子说想要汪汪队,两个孩子几乎是看一部动画片就要一部的偶像,现在由动画形象发行的玩具的价格都不菲,一个六七厘米高的小玩具,少则几十多则上百,一部动画片里的人物形象都是十几个。像小猪佩奇这样只有佩奇和乔治两个偶像还长的一样的动画片真是太良心了,心疼老母亲的钱包啊。是买还是不买,再次两难。

    关于情形一是陪大宝还是陪小宝,是做自己的事情还是陪孩子,这确实是个两难的题目?在工作,学习和育儿上的时间平衡,在俩娃间的时间平衡着实让我煞费苦心。没有足够的学习和个人充电就没有更好的工作和收入,没有更好的工作和收入就不能给孩子提供更好更专业的教育,但是没有足够的陪娃时间也同样不能给孩子有效的教育。学习和工作却杀掉了一天超过12小时的有效时间。剩余给娃的时间屈指可数。时间有限,如何投入,确实很考验人。

    其实我一直都在努力的平衡俩娃的育儿时间,甚至周末有时故意将俩娃的培训班时间错开,这样我可以一段时间全神贯注的陪其中一个,毕竟孩子的年龄段不同,需要看的故事,玩的游戏,学习的内容都是不同的,但是更多的时间就是混龄教育,只能顾此失彼了。就比如我在家里买了个篮球筐,本来想着什么时候可以将我儿子培养成个篮球小子,结果三四个月过去了小家伙到目前为止球都不会拍,一提到打篮球就会躲的很远。我反思了下,主要原因是因为我老公把球筐的高度放的太高了,按照女儿的身高标准,而这个标准,对于我儿子来讲显然太难了,他靠自己投不进去,就会失去信心,没有成就感,不愿意再玩了。所以我昨天把球筐放低,立马见效,小朋友玩的很high,还不停的和我说,妈妈要这样投,你看踮起脚就投进去了。但是女儿就抱怨说太低了不过瘾了。我就开始教女儿如何拉远距离投球,女儿果然最后也勉强找到了兴趣点。看起来俩娃的陪娃时间上的矛盾还是要靠父母的聪明才智化解了。至于自己的提升和陪娃之间的两难,我目前的选择就是,利用一切不和娃在一起的时间,比如上下班路上,娃上课的时间完成。工作提高效率,努力做到不把工作带回家。到家的时间就全身心陪娃,提前设计好回家陪娃的项目和游戏。孩子在家无法估计的的时间提前交代任务,尽量通过视频打卡的方式实现监督和沟通,以节约晚上回家的宝贵时间。周末的时间充分利用,尽量保持每个孩子在不上课不睡觉的时间都有父母至少一方的陪伴,着重解决一些老人教不到位的生活习惯,上课遇到的难点,作业的辅导,运动的指导,游戏的设计等问题。还要尽可能的提高老人陪娃的能力,切实给到老人一些实用的育儿方法技巧和工具,我家老人的配合度还是很高的,这点确实省了我不少心力。

    关于情形二,是否给孩子报辅导班?这个问题几乎是贯穿整个孩子18岁前一直要思考的问题。似乎不报不对,报的太多也不对,在预算时间都稀缺的前提下,什么班值得报,什么不值得,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确实又是个两难的选项。如何取舍协调,非常考验父母的时间的协调和规划能力,还有父母本身的教育理念和修养水平。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机构的课程体系和设计都是出自专业人事之手,教师的培训也都比较专业,所以可以做到各种五花八门的课孩子只要去试听过,就没有不喜欢的程度。但是价格也同样可以做到普通家长听完后都望而却步的高度。确实得承认,好的机构提供的课程确实在某方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固定的时间,专业的老师,符合幼儿心理的课程设计。但是过多的机构教育弊端也很显然,路上接送的时间成本,孩子缺乏自由的玩耍独立的探索,以及接触自然的机会,减少亲子陪伴玩耍的时间,机会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不报这些班我的孩子就会输在起跑线上吗?我看未必。虽然在金钱上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很远,但是时间上却是平等的,送到机构一小时,势必会减少一小时的户外一小时的亲子时间。而究竟一小时的户外自然教育的重要还是一小时的逻辑思维重要?这个其实很难衡量,如果孩子将来是自然学家,摄影师,也许前者大于后者,但如果是数学家,也许后者大于前者,但是我想如果齐白石没看过鱼虾,鲁迅没在百草园疯玩过,牛顿没在树下晒过太阳,那么这世上应该就少了画坛奇迹,文坛泰斗,物理学标杆。中国的教育或者说亚洲教育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认为知识是老师教的,书本学的,所以上课永远老师是主角,书本是权威,欧美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认为学问是自己学的,是自己观察自然亲身实践,搜索资料而获得的,所以相比复杂高深的数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古诗文的背诵,国外的学校更注重孩子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样也许到初中孩子的基础理论知识深度都很浅,但是不好意思,这些很浅的知识是通过自己努力得出的结论,相当于自己研发的理论,这就好比一个孩子自己发现的乘法规律一样令人惊叹,正是由于具备了这样的研究精神,才在以后的人生中,能够不断的挑战权威,获得新的成就,而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就被要求背诵九九乘法表,其实此时孩子的理解力怕是连20以内的加减法都未必能理解透彻,会算无非是靠记忆力,靠形象记忆,还不具备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

    遗憾的是,不把孩子放在辅导班,孩子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需要有相对专业的父母的引导,这个对于现代的大多数父母来讲实在的太难了,父母在维持生计上花费的时间过多,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子女,即使有时间的父母,懂得如果有效引导孩子的父母也很少,孩子不去辅导班就交给了电视,交给了动画片。鉴于此,把孩子适当的丢给学校和辅导机构,也不失为明智之举,毕竟去机构学习,比在家玩游戏看动画片来说还是好的多。培养孩子需要全能的父母,可惜我们自己就算再如何努力也很难成为全能,所以适当的专业的事情找专业的人来做,自己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提供给孩子更加有效的陪伴即可,不能报班的父母也无需觉着对不起孩子,多给孩子有效的亲子陪伴也很好;给孩子疯狂报课的家长也无需骄傲或自责,只要孩子接受找个平衡点就好了,加法的同时也要做减法,不能顾此失彼。

    关于情形三:是否给孩子买一些看似没用的玩具?小朋友对于动画形象的喜爱和追随,这点和青少年期间的追星其实异曲同工,在孩子的世界中也有很多无奈和痛苦,充满童趣和正义感的动画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了她们在没有父母伙伴相伴时的放松和精神寄托。想拥有一只自己的偶像,并把她们留在自己身边的心理,确实值得同情和理解,所以我的原则是如果经济条件尚可,就适当满足。但是可以适当的延迟满足,从而使孩子明白想要什么都要努力去换取,而不是无节制的索取。于是我向各大机构学习,在家里发行了“happy coin”我给所有诸如小马宝莉,汪汪队,超级飞侠,小猪佩奇都标好价格,放在玻璃柜里里,攒够“happy coin”可以来和我换柜子里的玩具。但执行过程中发现,这个制度其实弊端也很明显,一孩子觉着太难得到了,也许会去惦记偷,这势必不是我想看到的,同时还会给孩子造成匮乏心理,二会使得所有玩具类我不希望他们过分在意的东西反而在孩子心中有了更加神圣的地位,因为是家里唯一需要他们自己花“钱”去买的东西。而其他一些学习生活的必须品,我又不可能真的等到他们攒够币再提供给他们,需要他们在意的书本文具反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三,导致孩子不是因为快乐而去学习,仅仅的因为可以得到玩具而学习,扭曲了学习的最终目的。不过暂时性的效果也很显著,对于生活上一些诸如磨蹭,不自己穿衣,不好好吃饭,不好好弹琴,不整理玩具等等问题,在快乐币的诱惑下都可以有效的执行了。双刃剑,方法酌情使用。

    育儿方式千万种,没有人即使是专家也无法给出一套标准的流程,告诉你孰对孰错,但是每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必然会带来不同的结果,这其中有好有坏。最近在读陈鹤琴的家庭教育,里面很多观点放在如今看来依然是先进的,但一些观点也在如今被渐渐否定。大的教育家尚且如此,我们普通的家长有时也不必过分的苛责自己,结合自己的教育目标,和实际情况,多学习,多研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最适合自己家庭的,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就好了。顺其自然,静待花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育儿途中的两难困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lzg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