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

作者: 2f61044acee1 | 来源:发表于2018-02-18 20:45 被阅读10次

           

    ‘’大地红‘’

            春节是炎黄子孙最重要的节日也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与元旦相比,对我们来说春节这一天才是新年真正的开始。一到春节,很多人会特别怀念从前小的时候,过年特别的有“年味儿”,虽然现在日子过得好了,但“年味儿”越来越淡了,好多人把春节过成了七天长假。那“年味儿”到底是什么味道,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说说,也用笔记录下自己小时候的春节。

            大家一定听过这首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现在说说家里春节前保留着的几个传统。

    1、“扫尘”

            “扫尘”就是把屋子里里外外都打扫干净,窗户、棚顶,不能有死角,同时也要把所有沙发罩、床罩、被罩等等一切能洗的东西都洗干净。小时候干得最多的就是擦玻璃,先拿湿抹布一擦,再拿报纸把水珠擦干,玻璃就会特别干净。当时也觉得很神奇,报纸居然有这个功效。现在估计这个秘诀在我家要失传了,我姑娘估计是没机会用了。

    2、“走油”

          每年过年前,妈妈会炸萝卜丝豆腐丸子、炸刀鱼、炸鲅鱼,在我们这俗称“走油”。每次都会炸很多,年前的日子每顿几乎都有的吃。今年年前妈妈仍然“走油”了,味道依然非常棒。

    3、“蒸馒头”

          小时候姥姥家里有大锅,下面是烧木柴的。年前都会蒸一锅香喷喷的馒头。大锅蒸的馒头刚出锅就可以直接吃,特别的香甜。尤其是稍微有点糊的位置,特别的脆,是小时候我们争着吃的地方。现在孩子很少有这个口福了,卖的馒头和大锅蒸的馒头味道真是天上地下。妈妈还会用面蒸出“圣虫”,放在面里面。妈妈告诉我这样面里面就不生虫子了,百度了下, “圣虫”的“圣”字谐“升”音,意为“生粮”,寓意五谷丰登。

    4、“洗澡”、“烫头发”

            最近一个视频特别的火,就调侃北方人过年的一些风俗习惯。“洗澡”、“烫头发”也是家里的一项传统。“洗澡”是要洗的,洗去去年的灰尘,家里的女性长辈也一定是要去烫头发的,哪怕年前烫个头发得排一天的队。

    5、祭祖、“封运”

            大年三十早上要去祭祖的。以前扫墓的时候会在墓前烧些烧纸和放些鞭炮,再给逝去的长辈们磕几个头,祭祀下祖先。现在提倡文明祭祀,不让烧纸和放鞭了。祭完祖之后,就回家来贴对联,我们这叫做“封运”。我猜“封运”寓意是把运道、福气留下的意思。老家是瓦房,需要按照大门、正门、东厢房、西厢房、偏屋的顺序贴对联。贴对联用的面制作的浆糊,贴好了一年都不会掉。贴的东西有对联、大小“福”字、“彩”,一套都贴完也得一到两个小时吧。贴完后整个房子从里到外五颜六色,特别的喜庆。对联要在十二点前贴好,然后把大门打开,放一挂鞭炮。至于为什么我也不清楚。

    6、年夜饭

          大年三十正餐吃两顿,一顿早餐,一顿晚餐,再加上一顿饺子作为宵夜。下午两点左右,爸妈就开始忙活准备年夜饭了。小的时候年夜饭真的是特别的期待,很少能吃到这么丰富的饭菜。现在生活好了,年夜饭和平时吃的也没有什么不同了,也少了很多期待,这也是“年味儿”淡了的原因之一吧。宵夜是一顿饺子,里面要包上三枚硬币,看谁能吃到,意味着明年发财。虽然当时还在念书,没挣钱,但每次为了能吃到硬币,多吃了很多饺子。

    7、放鞭炮

            除夕晚上是要放鞭炮的。记得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经常你方唱罢我登台,小时候最苦恼的就是春节晚会赵本山演小品的时候也就是鞭炮最响的时候,根本听不清楚他们在说什么。爸爸会给我买一些“魔术弹”、“转碟”之类的小孩鞭炮,晚上我会和我叔家的弟弟一起放。那时候有一种鞭叫“大地红”,不舍得一下子放光,都是拆开一个一个放。最喜欢的一种玩法是拿在手里点燃引线扔到水里,“嘭”的一声炸出水花。现在在市内大家也懒得放鞭了,三十晚上鞭放的很少。今年姑娘大了一些,买到了小时候玩的“转碟”,带她放了几个。

    8、守岁

            守岁就是要12点前不能睡觉,全家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最熟悉的歌声还是“难忘今宵”,那个时候看完春节晚会才能睡觉的。以前对春节晚会还有很多的期待,从最开始的陈佩斯、朱时茂到后来的赵丽蓉、巩汉林再到赵本山、范伟、高秀敏以及赵本山、宋丹丹的组合都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欢乐。他们一般作为压轴的作品会在12点左右表演。现在的春晚已经没有这种期待了。

    9、拜年

          小时候约着亲戚家同龄的孩子结伴去拜年。大部分亲戚都是住在附近的,初一上午就可以把爸爸这面的亲戚走完。每家亲戚家都会坐一会,吃点糖和干果,压岁钱很少,可能因为每家都有孩子给来给去太麻烦了,索性大家都不给了。拜完年后小伙伴们就开始玩了起来,在路上搜寻各家没爆炸的鞭。把火药倒入除夕放完的烟花空筒中,插上引线,上方如果不塞东西,点燃引线就是烟花。上方塞满鞭纸,整个空筒就会爆炸,就是“炸弹”。还记得有一次,火药倒的太多,制造的“炸弹”太响,家里的玻璃差点炸碎了。

    10、回娘家

          初二是妈妈回娘家的日子,也就是我回姥姥家的日子。小时候被姥姥带大的,对姥姥的感情还是非常深的。老姨(注:有的地方称小姨)一家也会过来,吃顿丰盛的午饭,空余的时候就打扑克。当时玩一种叫做“跑得快”的游戏,谁先把牌出光,剩下的人需要按照手里的牌给钱,大王一张一块,小王一张五毛,其他每张一毛。当然我姨会先给我些钱作为牌资,最后不管谁赢了,桌面上的所有钱都是我的。

    11、接待客人

          从初三开始,姥姥家就开始接待客人了。姥姥在她家年纪长、辈分大。一直到初八,每天都有很多姨姥、舅舅来拜年,中午就一起吃个饭,都是我爸妈掌勺。当然觉得很幸福,每天都能吃好吃的。现在姥姥冬天都在市内住了,这些亲戚就很少见到了,都是电话拜年了,但还是少了些“年味儿”。

    12、元宵节“送灯”与正月十六“走百病”

            在我印象中,正月十六过去整个年才正式过去。元宵节也是要去扫墓的,我们叫“送灯”,会给祖先的墓地送去些小灯笼。小的时候,灯笼都是自制的,用个小木块钉个小钉子,把小蜡烛插在上面。然后把这个组合放在一个小罐头瓶子中,一个“灯笼”就制好了。爸爸也会给我单独做一个,然后用绳挂在棍子上,晚上就和小伙伴,点着“灯笼”出来玩。后来物质越来越丰富了,随处都能买到电的小灯笼了,原来的“灯笼”就下岗了。

            正月十六叫“走百病”,可能的意思就是出去走走,全年身体健康的意思。这一天在我看来还是回姥姥家大吃一顿。这一天过去,整个年就过去了。

          现在回忆起来这些往事心里还是美滋滋的,虽然现在生活好了,科技发达了,但这些经历是我姑娘不会有机会去体验的了。每个人都在说“年味儿”淡了。拜年都是用电话、微信,这些高科技的拜年方式让“年味儿”淡了不少,我们下一辈侄子、外甥们基本上都不认识了;以前觉得住楼房真好,贴对联多省事啊,今年就买了一个“福”字,自带胶面,一撕一粘不到一分钟完事,没有贴对联的过程,“年味儿”淡了不少;春节前蒸馒头、“走油”的工作好多年轻人都不做了,吃的也和平时没有两样,“年味儿”淡了不少;现在提倡环保理念,尽量少放鞭炮,很多人不买也不放了,听到稀稀拉拉的鞭炮声“年味儿”又淡了不少。那什么是“年味儿”?在我看来“年味儿”需要“人情味儿”,亲戚朋友欢聚一堂,聊天、打牌、叙家常;“年味儿”需要“仪式感”,“贴对联”、“放鞭炮”、“走亲戚”。写到这感触很深,真的需要梳理下老一辈的传统并继承下去,让我的孩子也知道什么叫做“年味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年味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mbb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