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 优化说法:如何点石成金?(上)
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向广告学习。
有一个老故事,说一个盲人在街头乞讨,面前立着一块牌子,写着“自幼失明”,但没什么人理他,有人帮他改成
“春天来了,我却看不见”,就多了很多人为他捐钱。
这个故事你可能听过,它的意思是,把一个很平常的讯息变成一个更加动人的说法,往往能带来很大的收益。但是,怎样才能拥有这种“点石成金”般的能力?
别着急,咱们从今天开始,来谈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如何更加打动人心?”
接下来,我要用两节课的时间,告诉你一些具体的技巧和规律,一共有五个常用的“点石成金招数”。咱们先说技巧,再来谈它们背后的道理。
把大变小
先说第一招,把大变小。
不知道你有没有类似的童年经历——我小时候写作文,发现老师特别喜欢那些会说“大话”的小孩,那时候的各种“优秀作文选”都是这样的——五年级的小朋友,作文开篇都是“近些年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我们家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
我有时看一些广告文案,也有读这种作文的感觉。可能大家以为把话说得大一点,会显得更不容置疑。但请注意,并不是这样的。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人皆知,这句话当然没错,但这话说了几千年,“边际效益”已经递减得很厉害了;相比
之下,同样的道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动人程度就强大得多。
因为“国家”太大了,倾覆在地的鸟巢、鸟巢中破碎的鸟蛋,是更容易被看到、被理解、显得更加真诚可信,也更容易引起共情的小事。
承载同样的主题的文字,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在初中语文课上学到的一首小诗,是诗人田间写的,叫《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有一张很经典的运动品牌广告,画面很直白——迈克尔·乔丹高高地腾空而起,帅气地扣篮。你觉得文案应该写什么?“飞跃无极限”怎么样?好像说清楚了。但听起来是不是太大了?
我们改小一点——“我要飞得更高”?好一点了,是不是?但恐怕这样还是算不上什么“经典广告”。我告诉你这张广告的“原版”文案是什么吧,是“迈克尔·乔丹 1,艾萨克·牛顿 0”。
这马上就从对人类极限的宏大挑战,变成了个体之间的对决,这个“胜利”是不是顿时可感了? 从“国家兴亡”到“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从“飞跃无极限”到“1:0”,这就是大和小的区别。
大,有气势。小,才尖锐。广告是以大众媒体对一个个的受众发声,所以尖锐更加重要。要永远试着把大写小,而不是把小写大。
如果你的语文老师当年也总鼓励你们写“纵观人类历史”,或“自古至今”之类的大话,请你赶紧背叛他。
把远变近
再说第二招,把远变近。
再说个老故事。一条街上有好几家面包房,第一家立了块牌子,写着“全城第一的面包房”;第二家不服,也立了个牌子,“全省第一的面包房”;第三家一看,“全国第一的面包房”;第四家也不示弱;“全世界最好的面包房”; 第五家没辙了,开始胡说八道,“全宇宙最好的面包房”——第六家该怎么写?他们写了句:“这条街上最好的面包房”。
“世界”“宇宙”,不只是大,而且还远;“大”是难以感知,“远”是与我无关。
“这条街”就不一样了,因为看广告的人就住在这条街上啊——把远写近,是努力建立相关性。
近比远更让人关注的道理,也很容易理解。两条电视新闻,一条说非洲某个国家发生战乱,数千人流离失所;另一条说你家所在的小区里下水道井盖连续被盗,一位老人不慎踩空摔伤,你会更关心哪个?我猜是第二个,因为与你有关。
曾有个美国保险公司的广告,推销一个寿险产品,平面广告的标题是:“请问,您对您太太去世的事情,做好安
排了么?”
是不是挺吓人的?反正吓了我一跳,这就是强行拉近他们所谈的话题与受众的关系。虽然让你感觉不好,但是真的能吸引你的注意力,非常简单有效。
现在,很多基于数据和技术的广告已经在非常流程化地执行这个“把远变近”的动作,“把远变近”也更加简单直接。
打开购物app,经常会有文案提醒你某个产品,你所在的城市已经有多少人购买;一些音频节目平台,动不动就提醒我:“在北京,一个月只赚三四千的死工资怎么行?”,而且我一出差到上海,这个广告就会变成“在上海,一个月只赚三四千的死工资怎么行?
顺便提一下,“把远变近”这一条原则之下,还有个常用的小招数,是“改用方言”。
我这人挺爱听广播的,我发现各地的广播电台里,都有大量的“方言广告”,尤其是一些本地服务类的广告,医院、商场、餐厅之类,这也是典型的“把远变近”的做法。普通话变成方言,马上这个“相关性”就建立起来了,非常好用。当然,“方言”的运用还有别的深意,这个咱们以后还会谈到。
把抽象变具体
刚才说的是把大变小、把远变近,接下来要说的是第三招,叫“把抽象变具体”。
我在一本广告专业书籍上见过一个例子,两张很相似的图片,图片上都是一个举着牌子想搭顺风车的男人,只不
过一块牌子上写的是“To Jacksonville”(杰克森威尔市,美国阿拉巴马州的一个城市),另一块牌子上写的是“To Mom's for Christmas”。单看这两句文案,“去杰克森威尔”很虚,“去陪妈妈过圣诞”就非常具体了。
把抽象变具体,基本的原则是要让抽象的东西变得更能够被体验、被感知、被记忆。
这种“具体”有很多种方式,所以,变成一个情境,变成一个形象,一个情绪、一个故事,甚至一个数字,都是有可能的。
一家航空公司,要谈自己给头等舱客人的“尊贵体验”,光不断重复“尊贵体验”四个字是不行的,变成“请放心, 连餐巾都会提前换成您喜欢的颜色”之类,是不是就稍微好一点了?因为这是一个具体的情境。
沃尔沃卡车的广告,如果只跟你讲“技术卓越,性能可靠”,你觉得会让几亿人都知道吗?
它们找来了功夫明星尚格·云顿,让他亮出帅气的“一字马”,分开的两只脚,就放在两台并行前进的沃尔沃卡车上。一字马岿然不动,两台卡车毫厘不差,真是威风凛凛。
这就是把抽象的“技术卓越”变成了一个具体的、令人记忆深刻的形象。
还是沃尔沃,1962 年,它曾在美国做过一组广告,画面中是几乎“横冲直撞”地行进在砂石路上的沃尔沃汽车, 这则广告是谈车的性能强大、可靠。
文案是怎么写的?“强悍勇猛,不畏挑战”?“强大,自超凡”?“越强大,越自我”?抱歉,这是现在这个年代我们中国汽车文案的写法,当时沃尔沃的文案标题叫“drive it like you hate it”——你可以“像恨它一样开它”。而在具体的广告内文结尾,这句话的完整版是“你可以像恨它一样开它,而且,只要 2330 美元——比看精神科医生还便宜呢。”
“比看精神科医生还便宜”这句话,把这个价钱变得具体了,有了一个可对比的东西出来。
而前边的“drive it like you hate it”,则是把这辆车的“经造”,变成了一种很生动的、具体的情绪感受,是不是让人跃跃欲试?
变成故事呢?我也举个例子。假如有一款手表,叫宇宙牌手表,要说自己品质完美,绝无瑕疵。他们做了一个产品海报,画面上就是一块拍得精美绝伦的手表。
你觉得文案应该怎么写?写“精致如此,完美如你”怎么样?有点肉麻是不是?叫“完美,才美”怎么样?看起来还挺有态度的吧?
我告诉你我会怎么写——我可能会把海报上的大标题写成“瑕疵”两个字,或者写成“林先生说,不可以”。
广告内文里,我会说:“和你一样,在我们眼中,这只手表精致绝伦,堪称完美。但林先生不这么认为。67 岁的林先生为宇宙牌手表工作超过 30 年,他会悉心检查每一块将要上架出售的宇宙牌手表,挑出每一点最不易察觉的瑕疵。比如您眼前看到的这只手表,在林先生眼中,它仍不够完美。所以请您放心,它已被彻底销毁。感谢林
先生的执着与尽心。是他,以及同他一样的数位资深鉴定专家,让每一只宇宙牌手表,绝无分毫瑕疵。”
怎么样?如果真有这样一位林先生,如果真能讲出这样的故事,那就比只写一句“完美,才美”,令人信服多了。还有一个把抽象变具体的小招数是用数字。1997 年,乐百氏在广告里说它们的纯净水是“27 层净化”过的。这个“27 层净化”,我猜很多我这个年纪的人都还记得。为什么?因为“27 层”也太多了,印象特别深刻,这个数字一下子就把“层层净化”变得具体了。
类似的,如果我们要给一个全手工缝制的西装做广告,说“全手工缝制,品质源自精心”,说清楚了吗?说清楚了。可如果咱们也试试把它变成一个数字,我也许会把它写成“18672 针,每一针都认真”。
18672 针这个数字是我瞎编的,大家不要当真,但到底是多少针其实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样一个数字, 会把“全手工缝制”这个事情变得具体起来。
不瞒大家,很多时候,实在想不起来什么把文案变好的主意时,用“数字”来增加文案的具象感、真切感、信赖感, 是我常用的秘密小贴士,是我的“最后一根稻草”。
情境、形象、情绪、故事、数字,这都是“抽象变具体”的常用小技巧。咱们一开始说的从“自幼失明”到“春天来了,我却看不见”,其实就是把抽象变具体的典型例子,你看,现在我们就能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了。
总结
好的,咱们今天举了很多例子,谈了三个“更加打动人心”的小招数,把大变小、把远变近、把抽象变具体—— 这节课的开头我们说了,类似的招数一共有五个,所以下节课,我们会继续谈后边的两个。咱们下节课再聊。思考题:除了我列举的几个“把抽象变具体”的常见方法,你还有别的办法吗?举个例子谈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