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实上,我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显然,已经错过了大家所说的公众号红利期,只在最初四个月里发过5篇文章,订阅人数应该不到100人吧。我自己都忘了这件事了。
2018年秋天的时候,我递交完PR申请,意味着结束了一段办出国、学设计、考法语、学日语、找工作、递交CSQ……的漫长而忙碌的两年。这时候再看看自己,心里想做的一件事,还是希望写点儿什么。
过去也关注过简书,那时候的简书还以 “致力于做中文世界最好的写作与阅读平台” 为目标。几年过去了,简书离它自己的这个目标越来越远,即使现在的slogan—— “创作你的创作” 依然是一句非常动人的话。
我发现很多我想关注的写作者,他们在简书有帐号,但早已经很久不再更新了。我现在才来,有些怅然。
是继续在简书写,还是回到微信公众号写呢?作为一个没有粉丝的作者,我依然仔细地考虑了一下:
1,简书比较节约时间,只要控制住自己不要去点首页浏览就好。
和微信公众号相比,简书少了排版、编辑封面图片、预览和修改的时间,就连登录都要快捷不知道多少倍。对我这样利用下班后的休息时间来写东西的人,写作平台越少消耗精力和时间,就越好用。
唯一要慎重的,是要少在简书浏览,这些标题都有毒,不小心点了这里看看那里看看就浪费了不少时间。简书还有一个坑,利用简书钻吸引你去到处浏览、点赞,其实赚不了一两颗钻,但花掉的时间绝对可以拿来做有价值得多的事情。
2,简书的好友少,写起来顾虑也比较少。
我不知道别的作者是怎样的心情,但我真的会受自己预设读者的影响。
当我在简书写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是一张白纸,我拥有写烂文章的权力,不用担心有人拿我的过去来对比出一个高下;但如果我在微信公众号写,字没写完,我已经在想谁会来点赞、谁会来留言、前领导看了会不会摇头、前同事会不会觉得很无聊……
仅仅是公众号文章下面的那个阅读数字,就可能已经是对我的一个打击。但在简书,阅读量少反而心安理得,仿佛躲在丛林里,安心做自己的野人。
3,简书给你修改的自由,不是发表,更像把稿纸誊好整理进抽屉。
昨天看到陈达飞(修昔底德的回声)在最新的一篇公号推文里,写了一段来自《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的小故事。当富兰克林建议德美浸礼会撰写一篇文章,来阐明自己的信仰时,那些教友们拒绝了这个提议,他们有一条教义规定:不可记录汝等之教义,更不可将其印刷成文,否则汝等将永远受其束缚。
我理解这种文字的 “牢”——曾经在媒体工作的经验告诉我,发表文字需要带有一些敬畏。偏颇错漏,都是一种过失,会成为 “创作的原罪”。
像我现在的写作,充其量就是打草稿练习,每天在睡前逼自己练一练 “写作肌”而已。就这样每天一篇,根本达不到发表的水平。假如让我在发表后只能修改一次、最多改正5个字的微信公众号写,恐怕我就一篇也完不成、也不敢发表了。
还好,简书像过去的博客一样可以随时修改,我利用碎片时间积攒一些素材,需要的时候再整理和重塑它们。好文章,都来自不厌其烦的修改,过去作家们有一个抽屉,现在我们只有云储存。
4,简书功能齐全,评论、打赏、付费阅读都好用
简书提供了我想要的几乎所有功能:可以分文集,可以建立全站专题,可以接受评论点赞和打赏,还可以设置付费阅读,转发给微信好友或朋友圈也很方便……
如果一定要提一个建议……我希望能不能自定义简书封面推荐?
如果一定要说一个重要的期待……我希望简书在保护原创知识产权上能更有效。其实一直看到许多简友都挂着 “维权骑士” 的标志,我也想要一个,要怎么弄呀?
所以总体说呢,虽然我很讨厌简书自动匹配铺天盖地的鸡汤文,但也真的得到了一个方便实用的写作平台。
微信公众号太 “重”,简书很轻。
在简书,我能同时拥有速度感和安全感,所以督促着自己 “先完成,再完美”,所以才坚持着每天这样写了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