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生而自由
撒哈拉-没有人间烟火气的地方,却是三毛看一眼便注定那是她前世今生的根-故乡。
也许是我们渴望自由,却又离不开这些条条框框,才会越发的迷恋三毛笔下的撒哈拉以及那些没有束缚的生活。
01倾羡:三毛与荷西
荷西:“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失去了你的个性和作风,我何必娶你呢?
荷西的言行一致,让读者们感受到了他对三毛足足的浪漫。当他知道三毛去撒哈拉的决定无法更改时,他便提前到非洲去找份工作安顿下来;
荷西了解三毛的喜好,不知道在沙漠里走了多久,找到了一副完整的骆驼头骨,作为结婚礼物,三毛欣喜了好久;
在迷宫山的时候,荷西陷在了泥潭里,在危难时刻,他想到的是让三毛回到车里,不要冻坏了。而三毛想的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留荷西一个人在这里……
在那个对物质需求不高且荒芜的世界里,荷西与三毛彼此信任,热切的爱着。
但有人说:“这并不是当今社会家庭的缩影。”
因为谋生计,拼人脉,拼社会地位,会让人忘了最初的爱情是什么。就如司马迁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或许这是社会常态,也是成年人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但是,要在心中保留一片净土给自己爱的那个人,维护好自己的家庭,才能更好的热爱生活。
希望你可以找到属于你的“荷西”,属于你的“三毛。”
02倾羡:三毛的洒脱
“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走这么一遭啊!”
因为地理杂志的一篇报道让她感应到了前世乡愁,她便毫不犹豫的去到了撒哈拉沙漠;
因为她不喜欢房子里的简陋,她便将他们的陋室一点点置办成了“撒哈拉最美的家”;
在她明知道那些邻居借东西都是只借不还的,她还是亲切的把他们称为“芳邻”,并一如既往的将家中有的东西借给他们;
在沙漠中遇到一些走路的撒哈拉威人,她总会问一下“要不要搭车,载你一程。”
镇上的人都默认的“黑人世世代代为奴”,她总是看不惯的。当她看到哑奴那一家的贫困,她和荷西,是唯一不会在意他人异样的眼光,竭尽全力的帮助着他们;
她看到了撒哈拉威的物资匮乏与落后,所以她力所能及的将自己带来的药送给那些需要的人;
她用尽全力的关心着,热爱着在撒哈拉的每一天,即使这样普通寂寥的日子,她也找到了自己生存的方式和意义。
“没有变化的生活,就像织布机上的经纬,一匹一匹的岁月都织出来了,而花色却是一个样子的单调。”
当她看见荷西开着车来到家门时,她几乎是冲出去和它见面的,还记得,那一天的她,欢喜的连头发都在跳舞。因为生活在寂寞的沙漠中,她的情绪会被很多生活的小事牵动着。因为她对生活琐事细腻的刻画,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深深地被带入其中,其实生活中可以珍惜的美好有很多,只是脱离了简单,人们就不会那么珍惜 。
03撒哈拉威人的生活
“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
住在这里的本土居民,外表都是极其肮脏而邋遢的撒哈拉威人,但他们并不是贫困潦倒的人,都是享受西国政府补助,有正当职业的人;
因为地理条件的原因,撒哈拉威是缺水的,所以他们不经常洗澡;
在这里的青年女子,平日在族人面前都是要蒙上脸的;
撒哈拉威人都是有自己的信仰的,他们信奉回教,也相信巫术。
撒哈拉威有着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女人在家庭的地位也很低微......
在撒哈拉威,有着许多我们无法想象的风俗与信仰,但是他们深爱着自己的民族,也一直在对抗着外来国家的管辖,虽然力量微薄,但他们知道那是他们的根,永永远远要留在沙漠中。
04生而自由
“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释里,就是精神的文明。”
看三毛的书,你会觉得生命不是只有一种活法。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千篇一律的认为,比起自己的热爱,拼命的获得别人的尊敬和体面的工作更重要。
当你走过了许多城市,看过了许多风景,扪心自问:“你一生真的想要的是什么?”“现在的你,快乐吗?一切值得吗?”
当三毛看见一人骑骆驼,踽踽前行,她便了解了马致远的情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当那幅画面真实的垂入她的眼帘时,却比诗书里描述的更雄伟壮丽,而少了些悲凉之气。她想着,在这里生活,所学到的东西,是比马德里要多得多的。
自然界中,有许多值得人类敬畏学习的地方。或许是三毛也没有想到,沙漠中有着这么多与现代文明世界不同的地方;又或许是当她踏入那片广袤无垠的沙漠时,她感受到了人在整个沙漠以及自然界中,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重量。让她不得不去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
苏轼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希望每个人都有生而自由的勇气,都能遇到“诗和远方”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