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5日,美国波士顿科普里广场发生连环爆炸,3人死亡,183人受伤。当天,警察抓获一号嫌疑犯塔梅尔兰·察尔纳耶夫。4天后,二号嫌疑犯焦哈尔·察尔纳耶夫落网。
寥寥数字,概括了恐袭的经过,当年的新闻报道,内容比这丰富,但也只是碎片化的信息和影像。
没有经历过恐怖袭击的人,很难想象,伤亡数字背后,那里的人们经历了什么。
我想,这正是拍摄《恐袭波士顿》的意义,它不仅真实再现恐袭的经过,而且让我们看到波士顿人民的伤痛与勇敢。
影片开头,穿插讲述了四对夫妇/恋人的日常:青年警员和女友约好一起看音乐会;年轻夫妇商量去看马拉松比赛;中年警察汤米出门与前妻子吻别;老年警察杰弗瑞问爱人想吃什么。
四组人物的选取,涵盖主要年龄段,具有代表性。
恐怖袭击的目标,不分大小,不分对象,所有人都可能受到伤害。
几个小时后,一起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和命运。
波士顿马拉松现场,参赛者穿街而过,观众欢呼雀跃,又是美好的一天。
执勤的汤米,膝盖有些疼,叫妻子送来护膝。
妻子刚离开,接连两声巨响,恐袭来得猝不及防。
场面一片混乱,惊恐的尖叫声,倒在血泊中的人们,散落四处的鞋子……
一个男孩的尸体躺在路边,父母被送去了医院。
美好的生活,毫无征兆地被打破了,爆炸前后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故事的气氛也紧张起来。
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给人看,波士顿恐怖袭击正是如此。
前来观赛的青年夫妇身受重伤,被送往医院抢救。
汤米和同事们紧急运送伤员,疏散人群。
从后来的监控画面看到,汤米妻子离开比赛现场时,与投放炸弹的嫌疑犯擦肩而过,与死神擦肩而过。
恐怖袭击发生后,大家同仇敌忾,警民密切合作,誓将凶手缉拿归案。
美国FBI、波士顿警局,联手展开调查,连夜查看当天视频,推演案件发生过程。
警方请市民把拍到的马拉松视频发警局邮箱,短短几分钟,服务器瘫痪。
在医院,医护人员全力救治伤员,市民配合警方做笔录。
当晚,两名制造爆炸的嫌疑犯企图抢青年警员的枪,青年警员死死摁住警枪,结果一号嫌疑犯冲他连开几枪。
女友赶来时,他被抬上救护车,还没送到医院,就停止了心跳。
嫌疑犯火速离开,半路又劫持了留学生孟丹。
还向他炫耀,他们制造了当天的爆炸,稍后要到纽约,再制造一起爆炸事件。
在加油站,趁二号嫌疑犯下车买东西,孟丹夺门而出,逃进一家便利店报警。
嫌疑犯的车牌暴露,很快警方找到他们,在一处街道,双方展开枪战。
警察杰弗瑞上了年纪,伸手不灵活,动作慢半拍,但他还是冲到枪战现场,与一号嫌疑犯对决,最终擒获他。
二号嫌疑犯潜逃,波士顿全城戒严。
四天后,市民发现二号嫌疑犯,马上报警。
波士顿出动9000多名警察将他抓捕。
一场惊险的反恐行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民众参与其中?
因为,他们有人亲眼目睹了悲剧,有人就是悲剧的受害者。
这种切肤之痛,只有经历的人才懂得。
面对爆炸,面对恐惧,面对威胁,人们愿意团结起来,共同打败敌人。
这场全民出动的决战,没有个人英雄主义,参与其中的人们,都是普通人,就像我们身边的同事朋友。
他们才是故事的主角,是真正的英雄。
电影通过细节的选取,展示了普通民众在恐袭面前的恐惧、痛苦、无助、勇敢、坚强和团结,具有很强的代入感。
故事的节奏张弛有度,让观众一会儿陷入悲伤,一会儿陷入紧张。
故事最动人的场景,就是警方捕获二号嫌疑犯的那一刻,警民欢呼雀跃。
最终,是什么打败了邪恶?
汤米说:是爱的力量。
因为爱我们的家人,爱我们的朋友,爱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团结在一起,战胜了邪恶,守护了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