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经》学习第255篇《大雅 荡》

《诗经》学习第255篇《大雅 荡》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3-03-28 01:42 被阅读0次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255篇《大雅 荡》

原文阅读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文王曰咨,咨汝殷商。曾是彊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天降滔德,女兴是力。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而秉义类,彊御多怼。流言以对,寇攘式内。侯作侯祝,靡届靡究。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天不湎尔以酒,不义从式。既愆尔止,靡明靡晦。式号式呼,俾昼作夜。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丧,人尚乎由行。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译文参考

      上帝骄纵又放荡,他是下民的君王。上帝贪心又暴虐,政令邪僻太反常。上天生养众百姓,政令无信尽撒谎。万事开头讲得好,很少能有好收场。

  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多少凶暴强横贼,敲骨吸髓又贪赃,窃据高位享厚禄,有权有势太猖狂。天降这些不法臣,助长国王逞强梁。

  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你任善良以职位,凶暴奸臣心怏怏。面进谗言来诽谤,强横窃据朝廷上。诅咒贤臣害忠良,没完没了造祸殃。

  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跋扈天下太狂妄,却把恶人当忠良。知人之明你没有,不知叛臣结朋党。知人之明你没有,不知公卿谁能当。

  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上天未让你酗酒。也未让你用匪帮。礼节举止全不顾,没日没夜灌黄汤。狂呼乱叫不像样,日夜颠倒政事荒。

  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百姓悲叹如蝉鸣,恰如落进沸水汤。大小事儿都不济,你却还是老模样。全国人民怒气生,怒火蔓延到远方。

  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不是上帝心不好,是你不守旧规章。虽然身边没老臣,还有成法可依傍。这样不听人劝告,命将转移国将亡。

  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古人有话不可忘:“大树拔倒根出土,枝叶虽然暂不伤,树根已坏难久长。”殷商镜子并不远,应知夏桀啥下场。

字词注释

(1)荡荡:放荡不守法制的样子。

(2)辟(bì):君王。

(3)疾威:暴虐。

(4)辟:邪僻。

(5)烝:众。

(6)谌(chén):诚信。

(7)鲜(xiǎn):少。克:能。

(8)咨:感叹声。

(9)女(rǔ):汝。

(10)曾是:怎么这样。彊御:强横凶暴。

(11)掊(póu)克:聚敛,搜括。

(12)服:任。

(13)滔:通“慆”,放纵不法。

(14)兴:助长。力:勤,努力。

(15)而:尔,你。秉:把持,此指任用。义类:善类。

(16)怼(duì):怨恨。

(17)寇攘:像盗寇一样掠取。

式内:在朝廷内。

(18)侯:于是。作、祝:诅咒。

(19)届:尽。究:穷。

(20)炰烋(páo xiào):同“咆哮”。

(21)无背无侧:不知有人背叛、反侧。

(22)陪:指辅佐之臣。

(23)湎(miǎn):沉湎,沉迷。

(24)从:听从。式:任用。

(25)愆(qiān):过错。止:容止。

(26)式:语助词。

(27)蜩(tiáo):蝉。

螗:又叫蝘,一种蝉。

(28)丧:败亡。

(29)由行:学老样。

(30)奰(bì):愤怒。

(31)覃:延及。鬼方:指远方。

(32)时:善。

(33)典刑:同“典型”,指旧的典章法规。

(34)颠沛:跌仆,此指树木倒下。

揭:举,此指树根翻出。

(35)本:根。拨:败。

(36)后:君主。

诗歌赏析

        唐太宗李世民在《赐萧瑀》诗有“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宋代岳飞给皇帝上书也曾说到“中原板荡之际”,其中的“板荡”都是动荡之意。“板荡”被用以代指政局混乱或社会动荡,正是来自《诗经·大雅》中的诗篇《板》《荡》。

      《板》《荡》二诗都是刺周厉王无道之作。两首诗的内容都是大臣们在乱世提出抗议。《荡》是一个地位很高的贵族抨击厉王的诗。诗人不是直接骂厉王,而是假借当年周文王如何骂商纣王来旁敲侧击、指桑骂槐。在古代,这叫谲谏。这是一首庄严宏大的作品,它的特点就是采取谲谏的言说方式。

        全诗共八章,每章八句。第一章开篇即揭出“荡”字,作为全篇的纲领。“荡荡上帝”,用的是呼告语气:败坏法度的上帝啊!下面第三句“疾威上帝”也是呼告体,而“疾威”二字则是“荡”的具体表现,是全诗纲领的实化,以下各章就围绕着“疾威”做文章。

        应当注意的是,全篇八章中,惟这一章起头不用“文王曰咨”。对此,孔颖达疏解释说:“上帝者,天之别名,天无所坏,不得与‘荡荡’共文,故知上帝以托君王,言其不敢斥王,故托之于上帝也。其实称帝亦斥王。此下诸章皆言‘文王曰咨’,此独不然者,欲以‘荡荡’之言为下章总目,且见实非殷商之事,故于章首不言文王,以起发其意也。”他的意见诚然是很有说服力的。

        第一章以后各章,都是假托周文王慨叹殷纣王无道之词。第二章连用四个“曾是(怎么那样)”,极有气势,谴责的力度很大。姚际恒《诗经通论》评曰:“‘曾是’字,怪之之词,如见。”可谓一语破的。孙鑛则对这四句的体式特别有所会心,说:“明是‘彊御在位,掊克在服’,乃分作四句,各唤以‘曾是’字,以肆其态。然四句两意双叠,固是一种调法。”(陈子展《诗经直解》引)他的细致分析,虽是评点八股文的手段,却也很有眼光。

          第三章在第二章明斥纣王暗责厉王重用贪暴之臣后,指出这样做的恶果必然是贤良遭摒,祸乱横生。

        第四章刺王刚愎自用,恣意妄为,内无美德,外无良臣,必将招致国之大难。“不明尔德”“尔德不明”,颠倒其词反复诉说,“无……无”句式的两次重叠,都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使语势更为沉重,《大雅》语言的艺术性往往就在这样的体式中反映出来。

        第五章刺王纵酒败德。史载商纣王作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周初鉴于商纣好酒淫乐造成的危害,曾下过禁酒令,这就是《尚书》中的《酒诰》。然而,前车之覆,后车不鉴,厉王根本没有接受历史教训,作者对此怎能不痛心疾首。

      第六章痛陈前面所说纣王各种败德乱政的行为导致国内形势一片混乱,借古喻今,指出对厉王的怨怒已向外蔓延至荒远之国。从章法上说,它既上接第四、五章,又承应第三章,说明祸患由国内而及国外,局面已是十分危险紧急了。

      第七章作者对殷纣王的错误再从另一面申说,以作总结。前面借指斥殷纣王告诫厉王不该重用恶人、小人,这儿责备他不用“旧”,这个“旧”应该既指旧章程也指善于把握旧章程的老臣,所以“殷不用旧”与第四章的“无背无侧”“无陪无卿”是一脉相承的。而“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型)”,是说王既不能重用熟悉旧章程的“老成人”,那就该自己好好掌握这行之有效的先王之道,但他自己的德行又不足以使他做到这一点,因此国家“大命以倾”的灾难必然降临,这也是与第四章“不明尔德”“尔德不明”一脉相承的。

        作者这种借殷商之亡而发出的警告决不是危言耸听,没过多久,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厉王被赶出镐京,过了十三年,他在彘地凄凉死去。厉王在那时要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最后一章,借谚语“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告诫厉王应当亡羊补牢,不要大祸临头还瞢腾不觉。这在旁人看来自然是很有说服力的,可惜厉王却不会听取。诗的末两句“殷鉴不远,在夏后(王)之世”,出于《尚书·召诰》:“我不可不监(鉴)于有夏,亦不可不监(鉴)于有殷。”实际上也就是:“周鉴不远,在殷后(王)之世。”国家覆亡的教训并不远,对于商来说,是夏桀,对于周来说,就是殷纣,两句语重心长、寓意深刻,有如晨钟暮鼓,可以振聋发聩。只是厉王根本不把这当一回事。或许他也明白这道理,但却绝不会感觉到自己所作所为实与殷纣、夏桀无异。知行背离,这大约也是历史的悲剧不断重演的一个原因吧。

        诗的开头和结尾非常严谨。中间的六章都是在指责,指责王的内政外交以及个人品行。最后一章总结,天下大乱,是从你王室开始坏起的,你应该负责任。这样的抨击倒是很过瘾,但实际上包含着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在中国古代,往往把王朝的兴衰归结于某些人,尤其是一些关键人物,说他们德行不好。实际上这都是表象,深层次的原因是封建制自身的致命之疾发作了,没法救,只能推倒了重来。

《荡》学习的反思探讨

        “荡荡上帝”就是浩荡的上帝,“上帝”就是上天。周代信天命,也宣扬天命。“下民之辟”,“辟”是法度、主宰。谁主宰着世界呢?不是周王,而是另一股更了不起的力量——上天。这涉及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概念。“革命”这个词有一个最早的含义,就是上天变化其命。现在到了周代晚期,诗人又拿出这一点来,重新谈上帝的问题,说当年我们周家获天命,是因为殷商的纣王做得太差了,失了德,于是上天把大命收回,表现在人间就是武王用很少的人就把商朝干掉了。实际上,这种上天的力量就表现为人民的心思和向背。那么强大的殷商,当时比周朝强大多了,但是烂到一定程度,拿手指头一捅就倒。

          第二章“天降滔德”,这是周人的信念,殷商人还不这样想问题。周人在相信天命的同时,也相信德有时是天生的。的确,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善良,有人邪恶。周人也相信上天有时会故意要亡某个国家,降给他坏德行。如果统治者不反思,而是沿着傲慢、亡国的德去发展,就是入了老天爷故意设的局。天道有时也是诡诈之道。

        在西周后期,这个观念特别流行。在《左传》里有好多这样的话:老天爷要想让一个人灭亡的话,就先让他发狂。这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起源,先捧你很高,再摔你一个半死。这首诗提醒当局者,你现在闹这么凶,现在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实际上是老天爷故意让你做错事,最终自己把自己搞死。诗思考人生是蛮有力度的。这是政治抒情诗和宴饮诗、战争诗都不一样的地方,它要思考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殷鉴意识

        本诗在最后归结“殷鉴不远”,殷商的前车之鉴并不远,就在夏王朝。“夏后之世”的“夏后”是一个词,就是指夏王朝。殷鉴意识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尚书·召诰》中有“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是周初几个政治家说的,意为他们不可不有鉴于夏王朝的亡国,也不可不有鉴于殷王朝的亡国。但当时没有提出“殷鉴”这个词,这个词是《诗经》提出来的,非常精彩。

        这种殷鉴意识导致了后来中国历史写作的发达。也可以说,中国的历史写作就是为了追究兴亡之鉴。所以,前朝一完蛋,后朝一建朝,马上找来天下最好的学者,修前朝的历史。我国的历史书非常丰富,与国人独特的天命观念有关系。《曹刿论战》中鲁庄公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就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庄公说向上天献贡品,敬一就是一敬二就是二、不敢夸张,曹刿说做到这一点老天爷不会帮你,因为这只是小信。

      大信是什么?在《左传》中也交代了,当你向上天敬献一头猪的时候,必须让鲁国人人都有一头猪,上天才信你,不能用金钱、冷猪肉去蒙上天的眼睛、堵上天的嘴,要好好做你的实际政治,让民众真正富裕起来。实际上,中国的天命观最终指向的是人德行的实践。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文化不是一个宗教形态的文化,它重视的是人的德行,从西周开辟的就是这样的历史。于是,谁开始败的德,怎么败的德,一定要记下来。这就发展为“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

          实际上在《春秋》之前,当史官把坏事情用简策记录下来、传到列国,做坏事的人的名声就坏了。如果一个大臣杀了君主,那么在中原各诸夏之国,人人得而诛之。所以,中国历史典籍那么丰富,在司马迁就达到很高的高度,是因为在前面有很深厚的文化积累。其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殷鉴意识。

参考资料

《先秦诗鉴赏辞典(新一版)》,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10月

《讲给大家的诗经2》,李山,东方出版社,2021年6月

相关文章

  • 诗经·大雅·荡

    荡先秦:佚名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文王曰咨,咨汝殷商。曾...

  • 《诗经·大雅·荡》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曾是强御?曾...

  • 21《诗经·大雅·荡》

    【原文】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 疾威上帝,其命多辟。 天生烝民,其命匪谌。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文王曰咨,咨汝殷...

  • 【小荷文苑第57期】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 岐山三中九六班 刘舒婷 《诗经•大雅•荡》有...

  • 读经感恩日记之第118天

    亲子正音跟读第118天: 《诗经大雅》生民之什 255.荡-255.抑 《文学启蒙》59.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

  • 2019-04-13 周复盘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初心易得,难得始终。 本周收获 健身计划本周25km,下雨一天。完成。 学习计...

  • 诗经抄写330〔大雅·荡·四〕

    大雅·荡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曾...

  • 诗经抄写327〔大雅·荡·一〕

    今天中午好困啊,没有写好,眼皮打架呢! 大雅·荡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

  • 诗经抄写329〔大雅·荡·三〕

    大雅·荡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曾...

  • 诗经抄写328〔大雅·荡·二〕

    大雅·荡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曾...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学习第255篇《大雅 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mjt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