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了四十岁之后,我越来越注意与年龄相关的话题,这两天在得到app连续听到两个与此相关的话题,第一个是得到头条里的《“中年危机”为什么是从35岁开始》,第二个是得到听书《逆龄生长》。
1.中年危机,为什么是从35岁开始呢?
原因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上一代人被“淘汰”的速度,取决于下一代人的成长速度。
中国从1994年开始,工业化进入加速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年轻人的成长速度,要远比上一代人快。他们在学习工作里,快速积累出了上一代人所不具备的经验。
大概过程你可以这么理解。我们每个人出生的时候,脚下都踩着一条传送带。这条传送带,就是社会的发展。“80后”出生的时候,这条传送带走得还没有那么快。而“90后”出生时,这条传送带,也就是社会发展速度要快得多。他们自然就能用更快的速度追上“80后”。假设在美国,是“80后”到了45岁才能被追上。而在中国,因为这条传送带加速很快,“80后”到了35岁就被追上了。
不过,我们也不必过分担心,作者指出未来二十年,中国将从制造业大国转为服务业大国,甚至会向全球输出服务能力。中年群体,不是危机,而是我们走上新路的动力和原因。
2.“逆龄生长”可能吗?
书中有个例子特别值得思考。
1979年作者兰格进行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叫做“逆时针研究”,目的是想看如果让参与者的心理年轻20岁,那么他们的身体是否也会随着一起年轻?为了让时光倒流,作者做了不少准备。她找到了一个僻静的修道院,并把这里还原成了20年前,也就是1959年的样貌,然后招募了16位80岁左右的老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让他们在修道院里待上一周的时间 。
这些老人对这次实验都感到很新奇和兴奋,坐着大巴车来到了修道院。可是下了车之后,老人们感到的不再是新奇而是惊讶。因为作者说让他们各自负责各自的行李,没有工作人员会帮助他们拿行李,还说如果他们一下子拿不了那么多,可以一次少拿一些,多拿几次就可以了。刚开始,他们都以为自己办不到,因为很多老人十多年都没有自己拿过这么多东西了。不过最后,虽然他们一步一歇,但都成功地将行李搬进了自己的房间 。
你看到这个故事会想到什么?对老人的无微不至的关照也许是在时时刻刻提醒他:你老了,这些事情你干不了。久而久之的暗示,会让老人沉浸在不断衰老的情境和心态之中。
通过作者做的“逆时针研究”实验,我们看到了“逆龄生长”的可能性。它告诉我们,变老不一定意味着衰退,很多时候限制我们的可能不是身体本身,而是我们对身体的看法。虽然我们不能真的“返老还童”,阻挡变老的步伐,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自主地选择用“年轻的”方式变老,比如,通过调整我们对身体极限的看法,调整对衰老的刻板印象,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去控制衰退,改善健康。
追求确定性其实是一种可怕的心态,因为当一切都确定的时候,我们就看不到世界的可能性了。所以作者建议我们,不要害怕不确定性,尤其是关于我们健康的不确定性。把医学诊断信息当作向导而不是绝对真理,承认事物是变化的,才能看到改善疾病,获得健康的可能性。就像心理咨询师李松蔚老师曾评价《逆龄生长》这本书时说的,他说“这本书讨论了心理状态如何促进身体健康,而它更大的价值在于,扰动了关于健康的认知论。它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过度医学化的诊断语言把健康建构为一种刚性的、线性的、确定无疑的认识体系,本意是促进健康,走向了健康的反面。打破这一认知,回到那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世界,可以为健康带来不一样的希望” 。
年龄不是问题,心态才是。无论是中年还是老年,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现实,让自己的生活幸福而有意义才是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