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带着纯净和丰盛经由我们而来,他本应是我们精神世界的伴侣,陪伴我们再次展开心灵的旅程,可我们给了孩子多少负面的投射?成长本是一件不断流动变化的乐事,谁有那么大“毅力”,被允许一次就会永远坚持不变?是父母自己的内心被束缚太久,才会执着于“想做坏事”,并且把“坏小孩”的愿望投射给孩子。父母看到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父母自己。
投射是有能量的,如果父母坚持不懈地把负面的担心和评判投射给孩子,就等于在给孩子创造一个负面的现实。再好的孩子,也会被父母长期的负面催眠搞砸。
每当投射之时反观自己,回到心灵深处,对自己说:“孩子内在的智慧和节律会指引他,我经由焦虑、恐惧看到的他,并不是他本身,而是自己被压抑一面的投射。”
社会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我们能否适应社会,其实是说能否处理好与各种各样的人的关系。内在关系模式决定了我们与各种人的关系,它投射到外面,就形成了外在的人际关系。
内在关系模式来自于童年时期我们与父母等重要抚育者的关系——父母在孩子心中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孩子长大就会发展出什么样的人际关系。我们与社会的关系其实就是与父母关系的投影。
潜意识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能创造现实——你潜意识里相信什么,世界就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现实。你感觉外面充满敌意,其实是你内心的敌意激发了别人的敌意。我们与社会的关系,不过是在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体验童年熟悉的感觉。
如果你很难适应社会,其实用不着社会改变什么,只要你改变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即可——让“内在的父母”不再总是跟“内在的小孩”过不去,彼此制造挫折。内心若充满信任和善意,相信自己总是有选择的,社会便会处处与你方便,提供无数的资源和可能性。
让孩子内心富足并不一定需要父母经济富裕,关键是父母能否不评判孩子的欲求。如果经济受限,父母可以坦诚地告诉孩子,不要通过批判孩子的欲求,把内疚和羞耻感转嫁出去,让孩子相信自己的欲求是可耻的。
孩子在不受父母控制的前提下发展出来的,才是真正的自控力,而且是精神内核并不对立分裂的自我控制。这是一种与周围能量自然协调的能力,即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而在父母控制下发展出来的“自控力”,其实是内心的恐惧和制约。
现实社会是温暖还是残酷,不取决于社会本身,而取决于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亲子关系的真相创造了世界的真相。我们不用抱怨社会,父母的自我成长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给孩子生命最好的滋养,是确认孩子的感受。所谓美妙的爱情,也是这种感觉。
感受被确认,存在就被确认。
当孩子悲伤、哭泣、愤怒时,我们容易把孩子的情绪评判为“不好的”,然后出于自己的焦虑,希望孩子赶快停止。比如拿玩具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甚至喝止、威胁孩子。这样的做法也许有效,但孩子的能量被阻塞。能量长期阻塞会形成心理疾病甚至生理疾病。
孩子天然地会通过完整体验自己的情绪而自我疗愈,能量释放了,就不会形成心理创伤。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它们一起扩展了孩子生命的广度和深度。父母最好的做法是不打扰,如果孩子需要,就在旁边安静地陪伴。
如果孩子的情感流动被卡住,比如压抑自己、小声抽泣,是因为之前受到过太多打扰,已经不敢相信自己的感受是被允许的。这时候,父母要给予确认和鼓励:“妈妈看到你很悲伤,很想哭,哭泣也很好。”
我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试图解决对方的情绪。
我们为何不敢要求也无法拒绝呢,到底在怕什么?
孩子提要求和拒绝都很直接简单,不会讲一堆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要求多么合理,拒绝时也不会找很多理由。
父母不是神,总会有无法满足孩子要求的时候,但这会让父母内疚,于是在拒绝时总要附加一堆道理,以证明自己的拒绝合情合理,孩子的要求不合道理。讲道理的本质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样虽然避免了内疚,爱的流动却被阻断。孩子体验到“被拒绝等于我是错的”,真正让他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没有达成,而是被评判为“错误的”,“不讲道理的我不值得被爱”。当我们长大提要求时就是如此,执着的其实并非是事情本身一定要达成,而是一定不能体验到“我错了”的感觉。于是,我们轻易不敢提要求,除非很确定对方一定会答应,而且是毫不勉强地答应。
同理,拒绝别人时,我们忍不住也要附加一堆理由,证明自己的拒绝合情合理,但爱的流动会因此而止,担心亲人、朋友会从此心怀芥蒂。所以,我们轻易不敢拒绝别人,常常委曲求全,最后因为莫名的小事怨气大爆发,真的变成“不讲道理的家伙”。
如果父母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其实非常好协商。因为妈妈对孩子的情感给予充分理解和尊重,虽然拒绝了事情本身,但并没有拒绝母子之间爱的流动,这样孩子即使不能立即达成心愿,但能感觉到“妈妈依然爱我”,同时学习到平衡协商的艺术。
我拒绝了这件事情,不等于拒绝你这个人,不等于你提的要求不合理,不等于我不在乎你。我的拒绝仅仅是因为现在我不想这样做。拒绝的同时,我不会把自己关闭,我依然感受到你的爱,理解你的需要,理解自己的需要,让我们的需要共同创造出爱的方式。如果我答应你,一定是因为我也喜欢用这种方式爱你,而不是迫于维持关系的委曲求全,所以即使我付出更多,你也不必内疚。
不带评判地拒绝,没有委屈地付出,爱的流动如此之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