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庆节长假返校的第一天,数学课上,《快乐家园》即=><的学习。
一年级4班的学生,很浮躁。普遍坐不住,不会倾听。我分析如下:
一、家长急于让孩子掌握“比较大小”。生搬硬套成人的方法、想法,而忽视了他们的感受、生活经验。跳跃式的只关注结果。造成孩子心理准备不足,在“害怕”丶“等待”的状态下,揣摩大人的表情填上了<或者>。
二、在双减的影响下,家长、学生一时感到社会不管我们了。自己强行学习,又一次造成算理和知识的脱茬。
总之,都过于急进,只想着“丰收”,不经历深耕、播种、施肥、浇水、剜铲丶保护、打药、等等勤劳过程。致使鼓闲劲、揠苗助长了。
正确的做法:
在前面我就在《一年级教学总结百篇[97]》中说明过了。这里,为“挽救”孩子,我再次重申一下。
要进行亲子活动。任何事情都有个过程,得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掌握。
和孩子互动,要把孩子放在首要位置,用心引导,接纳他。
比如,分给孩子东西时,要叫他亲自数一数,比一比,说一说。
“我有3个核桃”。
“爸爸有1个核桃”。
“哈哈”。
“我的多”!
“噢,说完整一些呀”!
“我的核桃比爸爸的多,这太好了”!
“是不是3比1多呀”!
“就是呀”
“你再说一遍吧”。
“3比1多”。
……
“数学上怎么表示呢”?
“3>1呗”!
“真聪明”!
趁热打铁,不要忘记了妈妈呀!
“分给妈妈2个核桃”。
“对呀。你和妈妈怎么比?”
“我比妈妈还是多呗!”
“对,你真的还是比妈妈多。”
“数学又怎么表示呢?”
“那还不简单!”
“怎么表示?”
“3>2。”
“噢,我也看出来了。那个符号的开口是……”等着他去发现。
“唉。一口咬住大数。”
“真了不起。你真得学会了。比较就是开囗向着大得一个数。”
“妈妈和爸爸怎么比呀?”
“2>1。”
“真是这样的。”
“太简单了。数学也太有趣了。”
“把这件事讲给妈妈听!试试你能讲下去吗?”
“记得,讲完了,我们一块去广场玩玩!”
记住,一家子共同生活,真要用心去关注他的成长。
让他身心得到满足感、成就感!只有身心愉悦了,才能使孩子学到真本事。否则,学到的是“肥皂泡”,只好看不中用!忽悠大了,再重头补,就好比耽搁了一茬庄稼,你补得回来吗?就算能补救来一茬庄稼,你能补回他的一生吗?
那是不可能吧。
所以,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生活!你也不要指望老师能怎么怎么样。如果指望老师,就相当于让他们去当爸爸妈妈,那么你的天伦之乐就是不是没有了?这世上,相当一部分“专权”的爷爷奶奶都夺去了你们当爸爸妈妈的权力,致使孩子成年了都与你们离心太远了,何况与你的孩子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老师!当产生了问题,再回过神,你怕肠子悔青了,都是枉然!
不思量,自难忘,一场人生两茫茫,生子不像子,生女不像女,出进相看陌生人,何苦启蒙不努力?
识得儿女亲手育,荣华富贵身后来。花花草草自己种,好看歹看心安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