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知识,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作出更好的决策,且长期来看更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
信息若要称为“知识”,需要具备两个条件,能够指导我们作出更好的决策(是否有用),且长期来看更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长期还是短期)
所谓选择,无非是添加条件(必要条件)
能否指导我们作出更好的决策,简化为是否有用,定义清晰会使我们有不一样的选择和行动。
分享看过的好电影:
1、它肯定会影响读者的决策——大多数读者真的会看,看完之后真的会很爽,因为我只推荐我真的认为是极好的电影
2、从长期来看,它肯定会给读者带来更好的结果——起码品味与品位都提高了。品味与品味,和耐心一样,都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若品味与品位都提高了,那么将来的输入质量只会越来越高。
分辨知识就很容易了,无非是问自己两个问题:
1、知道这些之后,我的哪些决策会随之改变?
2、从长期来看,这些东西可能为我带来哪些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好处?
打开自己的心智(自己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以及获取这些知识和经验的思考方式和思考方法)
我们在思考知识价值的时候,只考虑有用和没用,却忽略了一个更为重要的维度,短期与长期。
绝大多数人在判断知识有用与否的时候,希望那信息马上有用、立竿见影,希望在了解新东西的时候瞬间就能脱胎换骨,于是,他们相当于主动剔除了很多短期没用,但绝对长期有用的知识。
大多数人从不认真考虑长期。
即便是满足有用和长期的可以称为知识的信息,也有不同的能量和价值。(有繁衍能力的知识)
有些知识能繁衍出更多的知识,于是,它们显然更高级,也更有价值。
逻辑学就属于这一类,它可以用来判断某个知识是否站得住脚,也可以用来预知一些结论。
概率论也属于这一类,它与逻辑学结合在一起 ,就能作出相对更为接近事实的预测。
英语更属于这一类,掌握它显然能让你接触更多的知识。
这类知识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作“通识”,即无论在哪里都用得上的知识。
事实上,被碎片化的只是时间,而不是别的。碎片化的信息是无法直接构成知识。知识是有体系的。
即便是学习的时间被碎片化了,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依然是长期、持续、连贯的、否则也不可能产生进步。而且,碎片化也不是今天才产生的,事实上从来都有。
时间碎片化并不代表学习碎片化,恰恰相反,真正擅长学习的人,都擅长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长期、持续、连贯的学习。
结论:体系化的知识是更高级的知识。至于碎片化,则和知识完全没有关系。
我好像从一开始就没操心过“学它有什么用”,不仅如此,我好像从一开始觉得学习本身很有趣,于是,我无论学什么都觉得很有趣,甚至,在学不会,学不好的时候,我依然觉得学习很有趣。
一生只有一个职业:学生。
漫游,即常常毫无目的,甚至根本就不想有目的。
在其他领域,这也许不被认为是好策略,但在知识面前(技能),这绝对是个好策略,因为你会越来越频繁地产生这种幸福感:
真没想到,我学过的那个东西在这样的地方用得上。
很多人在面对“谁知道它在什么时候会有什么用处呢?这个理由的时候,作出的选择是截然相反的!——除非你确切地告诉我它在什么时候有多么明确的用处,我才会去学!
所谓融化贯通,无非就是两个貌似原本不可能产生联系的节点之间产生了”意外的联系”,然后竟然发现那个联系足够重要,足够有用,甚至达到令人震惊的地步。
融会贯通的前提是什么?可产生联系的节点数量足够多。
只有博学的人才有融会贯通的能力(甚至机会)
一旦融会贯通的效果出现了,体系化自动形成。
所谓融会贯通,本质上就是在那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建立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的过程。
错误的概念和错误的关联会影响整个操作系统的正常运转。
很多人不知道”自信“这个概念应该如何与另外一个概念关联起来:
一个人所要自信的对象,应该是未来的自己,而不是现在的自己,更不是过去的自己。(现在的自己是过去的自己造成的,想要改变现在的自己,意味着要改变过去,这得多难呀?)
主动增加链接。(这个概念,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