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周挤满看热闹的村民,村民马大三双手被缚即将等待命运的宣判——他闯进日军俘虏营滥砍滥杀已然投降了的日军。刑场四周不意出现的事故惹得看热闹众人一阵欢笑,蜷缩墙角的说书人睹此情景说道将可之编成新的段子以供下回说唱……更为讽刺的是,曾经受恩于马大三的日军花屋小三郎亲执砍刀砍向大三,于是一颗鲜红的头颅落地,世界瞬间变成一片鲜红的血红——
依旧四周说笑着的村民、凛然正义的国民军官、余威犹在的日军……依旧那个县城,不会因一人之死而停滞,只是,四周染上了一层血红,深沉而厚重——以那颗滚落头颅的视角来看。最终头颅含笑,闭眼——鲜红世界消失,一段村民与日军相抗相处的故事由此结束,那种感觉却依旧震撼——抗战时期村民何以麻木愚昧至此,今天我们何以铭记那段历史,我想姜文已在这部《鬼子来了》影片中给出了答案。
影片取自于作家尤凤伟的小说《生存》,然而导演并未依照小说所歌咏村民英勇抗战的故事循迹而拍,否则他就不是鬼才姜文了——他撷取村民对待被擒日军这一横断面,刨析而出一个鲜血交织的历史记忆。
一冬日夜晚,挂甲台村民马大三家中被共军“我”塞进两个大麻袋,里面装的竟是日军军官和一汉奸董汉臣,嘱言马大三暂且照看二人,除夕夜就来带走两人。几天之后不见来人,马大三召集众人如何处置两人,最后抓阄决定由马大三处决,善良马大三心生不忍继续将两人藏在日军炮台之下好生看待。半年之后事情败露,村民商量用来两人换取日军粮食,日军如约送来粮食,在日军村民联谊狂欢的那个夜晚,日军嗜杀村民,整个挂甲台村沦为一片火海……
影片随处可见姜文所特有的印记:剧情折射出的黑色幽默、荒诞主义、潜台词、隐喻的应用无处不在……正因如此,即使一部抗日题材电影,看到某些片段也会不由一笑。马大三将家中被褥尽数给了被擒两人,而自己挨着冻在屋外看守着他们;借来粮食给两人做白面条,而自己只有挨馋的份;花屋小三郎存心刺激村民杀死他,怕死的翻译却翻译了几句讨好的话给他, 于是在大年初一的时候,军人应景地说着“大哥大嫂新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孙”,表情穷凶极恶;吃此一堑,长此一智,下次再叫翻译翻译的时候,不忘告诫一定要尽实翻译;曾经民国时期有名的杀手刘一刀受邀杀戮花屋和汉奸,一番郑重其事之后竟然失手,不想事态严重,竟自大呼“一世英名尽毁”,遂狂奔而去;马大三一行人被日军队长酒冢猪吉召见的时候无不紧张大气不敢喘,一头村驴却不偏不倚地奔进院子上了日军的战马……好笑之余,细思极恐,每个细节的背后别有暗意,村民迂腐胆小外加善良的劣根之性注定是这一场抗日之战的牺牲品,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唯有那个最后奋起反抗的马大三受戮于日军刀下的时候围观村民竟像看热闹一样欢笑不已……
胆小如马大三,否则也不会起初尽心照看被俘两人,处理他们时候也不会手一抖而将两人置之活路,以致埋下之后的悲剧。在那个狂欢的夜晚,战败了的日军残酷杀村民之后,他不再畏缩,心中血性被点燃,终于在一个雨天冲进日军俘虏营见人疯狂砍杀……这大概也是那个灰暗抗战时期麻木众人之中让我们这些重温这段历史的后来人感动和沉思之处。区别于以往抗日作品日军永远阴险冷酷、国人永远善良勇敢、战役永远百战百胜……在那段并不遥远的抗日时期,多数国人早已血性泯灭,麻木,只入肌,惟求温饱和苟生,哪管对面站着的是不是背后奸淫掳掠无恶不作面前却递来一块糖的日本人!
历史前行,天道轮回,大抵我们有一些东西还是不能忘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