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此文只是阐述自己的阅读体会和一些观点,并不代表我反对速读这件事。作者始终认为世事无绝对,每个人阅读习惯不同,想要通过阅读获得的东西也不一样。读书,无论速与精,只要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便足矣。
我是一个一旦拿起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便会沉浸其中的人。
我识字早,记事也早。几岁开始识字我已不记得了,但在幼儿园中班时期,就手捧着《卖火柴的小女孩》、《野天鹅》、《拇指姑娘》埋头苦读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时读的安徒生系列,虽是图册,但每一页下面至少也有三四行的文字。而幼儿园时期手里还有一本图册叫《成语故事大全》,百步穿杨、千金一饭,一叶障目等等许多成语典故也是从那时开始有了初次的记忆。
刚上学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读书的速度远远超过同龄人,而且许多对于小伙伴来说比较难懂的知识,自己总能更快地理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身边看书快的人越来越多,而我却在达到某一个速度后固定了下来,这个固定的阅读速度一直保持到现在。
其实对于读书速度这个问题,我一直看得比较淡。因为读书之于我,有时是兴趣,有时是工具,有时是娱乐,而不管哪一种,始终不需要靠与别人拼速度来达成原本的目的。
由于我身边曾经出现过的阅读速度很快的人,要么是囫囵吞枣,要么是半途而废,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不曾知道这世上还有专门靠速读来汲取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这样一类人的存在。
后来接触到了快速阅读这个概念,大致尝试了一下,发现速读对于我,效果似乎不大,似乎幼年时期开始阅读直到今天,有太多的原因让我保持自己的阅读节奏。
于是我花时间对此事进行了认真的对比和思考,发现速读的方法,基本适用于以下几类人——没有阅读习惯又希望养读书习惯的人、快速汲取某个专业领域知识的人、靠总结知识点来快速提升自己价值并赚钱的人。
嗯,以上都很不错,但那不是我。
其实想通了之后,我发现如果我以上面几条任意一条为目标的话,也是可以做到速读的,而且基于长期的阅读功底,效率会更高。然而万事有得有失,我最终不选择在一本书看一第遍的时候就快速阅读,是因为相对于收获的,失去的反而更多。
是的,不爱读书的人靠速读并分享可以获得乐趣,所以容易坚持;学习专业知识的人靠速读提高效率降低学习强度增加了兴趣,所以容易坚持;总结知识点转化成价值的人得到实惠,更容易坚持。然而这些对于我,都比不上读书的初心——读书本身即兴趣所在。
我就是那种读一本好书,一字一句都不愿遗漏的书虫,因为对于我,每本书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我沉浸其中,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人生,拿起书但在那个世界里经历不同人的喜怒哀乐、拾取知识的瑰宝、领略异域的风情,合上书长叹一声恍若隔生。
我相信人的思维结构、思考方式和阅读习惯是有关的。我不去速读,但是长期的阅读思考习惯让我能在第一遍读书就能达到很高的效率。
好的作者在写下结论的时候都会交待事情的前因后果、思考的过程、转变的契机等等你往往在结论中看不到、但对深入理解这个结论必不可少的信息。把这些信息连贯起来,你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结论,还可以加入自己的思考,更深入地去理解它。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初接触到结论的时候就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它,考虑它的合理性和可扩展性,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和死记硬背。
沉浸式阅读对于我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一本书读完第一遍,如果再读一遍的话,由于我对书的整体结构已经了若指掌,第二遍就可以快速抽取我最关心的部分。而且因为第一遍就已经对作者每个论点的思维过程有了初步了解,再读就能够更加深入地去研究它的内容,记忆也非常深刻。由于没有速读,第一遍的慢工细活反而造就了第二遍的高效阅读。
对比了速读爱好者说好书第二遍再精读,我更喜欢自己的做法。速读理论觉得,快速阅读能让人在第一时间分辨出一本书值不值得读,而避免了读完才发现没什么大用,无端地浪费时间。如果速读后觉得一本书有价值,再去读第二遍。但其实这样一来,这些人读的第二遍,相当于我读的第一遍,到底哪一种更浪费时间呢?
有人说,那不是还有个预判该不该读这本书的问题吗?
我一直觉得一个真正的读书者,是能够第一时间就分辨出一本书值不值读、或者适不适合自己现在读的。我在选取某些专业类书籍的时候甚至可以直接从目录中看出端倪,用以判断这本书要不要买。除此之外,还有看前言、看书评、看再版量等等太多种方法来筛书。
不可否认,这样也许偶尔会错过一些原本可以一读的书,但书海之广阔,又有谁能一本不漏地全部读完呢?
而一本无论如何都让我无法提起兴趣的书,要么是我在这个领域目前的水准根本不该看这一本,要么是它根本就是烂书。
瞧,也许判断一本书的好坏很难,但判断一本书适不适合自己其实很简单。
读书之于我,有时是热爱,有时是功利,有时候集二者于一身。但不管怎样,每一本被我认真对待过的书,都在我的意识里留下深深的痕迹,带给我更加开阔的眼界,让我沉浸在读书的乐趣里。
一本好书,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去善待其中的每个文字。既然这样,又为何不初次接触,就沉浸其中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