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柴静

作者: 塔矢Toya | 来源:发表于2019-06-05 21:37 被阅读16次

    我喜欢柴静,从《新闻调查》开始的。

    那是我还在读初中的某个夜里,电视里播放着某个记者去采访某个违规操作的煤矿老板,记者气势逼人的把老板问得沉默不语。那时的我还是个爱恨分明的学生,这个水花四溅的访问俘获了我的心,后来每期节目看完,我喜欢上了这个犀利的记者――柴静。

    慢慢地,她退出了人们视线,直到大学,她回来了,带着《看见》。我在空余的时间把她的博客都看完了一遍,《新闻调查》、《看见》、以及她回忆以前电台节目的《夜色温柔》。

    可能很难相信新闻调查与夜色温柔里的她是同一个人,明明后者的柴静是那么的文艺腔调,而转眼就看到新闻调查里她咄咄逼人。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她,让人看见了这样一个不同的她。

    我花了好些功夫找到夜色温柔的电台节目,在大雨磅礴的夜晚摁下播放键,大雨啪啪落下,柴静呢喃的声音灌入血液。

    “火柴的柴,安静的静。”每次听到柴静这样介绍自己,每次听到柴静读首首故事,心中便膨胀起来,四周安静了,只有那个柔和的嗓音流淌在耳边。

    《苦难中的少年》是我听得最多次的故事,“当年,纳粹曾指着集中营里焚烧炉的烟囱对犹太人来说,那将是逃出集中营的唯一途径。……”,听着听着内心就心酸起来。或许只有深夜痛哭过的人,才能领略这故事的深度。

    《苦难中的少年》,这是一篇直白的记叙文,很短,600、700字吧。身处集中营的小贺以死解放了,他终于逃脱出了生老病死。整篇看下来,耐人寻味,平静的记叙下却是汹涌澎湃。死,不可怕,可怕的是卑微的活着。可是,真的告别人世,仍然让我们满肚惆怅。

    买来《用我一辈子去忘记》,这是柴静在《夜色温柔》里的集合作品。书里,柴静写着他的人生轨迹,从记事起到工作后的生活,写着一篇篇感人伤感的散文;集合了《夜色温柔》里观众的来信与来电的对话。我捧起书很认真地看了一遍,是个文艺女生的感伤之作,心生惆怅。

    《用我一辈子去忘记》里最感同生受的一篇是《城市于荒野》,文章第三段说:“但是我始终记得去年的一个傍晚,东方的天空,乌云从地平线汹涌而出,满天暗云滚动奔跑,暴雷在乌云深处苦苦待命,飞鸟仓惶逃窜,仿佛在天灾浩劫中迷失本性。”

    我记得2012年8月8日,那时刚工作不久,和柴静看到的景象一模一样。现在找来当时的博客,当天写到“今天台风,放假一天。昨晚,风呼呼作响,我站在阳台的门槛上,看着天边的乌云紧密相连,浓密而厚重,又气势汹汹,匆匆前进,我在想,那云层上面我看不到的地方是不是有各路神仙在驾驭着,回想起也是某天夜里,洗完衣服,也是在阳台,看着天空的云朵,和昨晚一样,急匆匆地前行,与之不同的是那次是白云,一大团云匆匆行走,如走兽的气势,堪为壮观。”除此之外,还有遇到美好景象的时候想立马与朋友共赏的激动,不知柴静姑娘是否也有。

        买来《看见》,书里的内容是柴静重新写过的,即使与博客题目一样,内容也不一样了,真是一本诚意之作。我细细拿来品读,每一颗字粒都细细咀嚼,花了很多功夫去琢磨书里的每一个提问,提问的用意,问连问,环连环……研究了很久,依然没有研究出所以来。大概脑子比较笨。

    20个篇章,20个动人的故事。柴静洋洋洒洒地描述了他们,感动了我们。最动容的仍然是地震篇章,每看一次每次都让人回想到2008年5月12日。当时看着新闻,看着看着不由自主的用手机捐款了,虽然金额很少。也就是5.12.让我真切感受到生死,就在那几秒的时间内,人与人就阴阳相隔。也是那次,让我看到生命奇迹以及爱的伟大。

    柴静在杨柳坪村记录了村里的几人,有失去母亲的,有失去儿子的……就是这几个偶然遇上的平常人的失去让我感受到真实。

    《看见》电视里的柴静仍然保留了很多文艺细胞,有很多《夜色温柔》时的她的影子,从她站起来走进房间安慰哭泣的人,习惯45°偏头发问……我说不上来好不好,也许这也是柴静的一大特点罢了,随她去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柴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nce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