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七月,约上几个朋友,看一场“时间的凝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庞贝古城

庞贝古城在周老师的导览下“复活”了,跟着老师一起追溯了欧洲文明、文化最原始最本质的来源,“激动”从凝固的时间痕迹中油然而生——“历史真让人震撼啊!”当我内心发出这样的感叹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心灵已经太久没有受到这种“广阔”带来的滋养……




作为一个参展者,感觉到对于大部分还没有认知达到那个水平的观众来说,博物馆参展还是导览的体验会好点,完了以后研学包学习一下,那些画面以及知识都能得到很好的转换!老马的研学包真的不要太赞!我们一边吃饭一边“破案”!



我们作为教育者,始终在实践以及思考应该如何把那个未来的世界带给学生,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如何回归人的本质,人的完整……

而参与以及深入体验和探讨这些活动,这本身就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坐标系”,认识我们作为“人”的自己。
我们是这样,对教育也应该这样——
我们不能过度注重孩子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了对美的感受力。
博物馆“通识教育”侧重于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增加对整个世界的了解和兴趣,这有别于“应试教育”那种专注于提高特定科目成绩、或是培养某项技能。
然而也不要误解了“通识教育”只是学习一些普及性的知识和生活技能,“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深入事物的本质,并且一步一步激发学生最大的潜能,培养跨领域思维能力。
用我昨天最大的感慨来举例就是:
一双“发现”的眼睛并不是那么容易拥有的。
分享昨天在参展的两个故事——
导览到一幅图的时候,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和解读,我恐怕很难“发现”个所以然来,即使上面有文字说明,图片说明,不是专业人,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学习,是很难有这种“敏感度”的。

第二件更加直观的事情是发生在我们刚刚见面之时。周老师一下子对丹丹他们设计的有关博物馆通识教育的“包包”吸引了,最后跟我们送给她这个“包包”。
直观就在于,这个“包包”我第一眼看的时候只是觉得是一堆英文字母的排序,没有“发现其中奥妙”,但是老师一来就跟它“对上了眼”,看的到她当时“眼里发光”!
在生活中,我的身边也有不同善于“发现”的朋友——
他们有的对“时尚”特别敏感,一天不刷微博小红书,不刷个四五小时就浑身不爽;
他们有的视“自然”为朋友,只要走过路过一片有“绿色”的地方,万物生命就来到他们眼前;
还有我那个热爱“汽车”的小老弟,简直是街道的“汽车搜罗者”啊……
发现,基于热爱,深于练习。
不难看出大家的“发现美”是真的锻炼出来的,但是这种能力不随年龄的增长而有变化。
而就像那句话说的“你是你经历的总和”,但是很多人“经历少得可怜”,这就不难解释接触到不同体验的重要性了。
发现,牛于内化。
不同领域的发现能带给我们心灵不同的滋养,历史,文化,音乐……所有这些都不应该被生活挤压掉,它们带给我们人格上的健全、视野上的交融、以及可迁移能力的训练。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琳
写于2019.7.7 早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