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llow the yellow line
题记: 我们愿意为死去而永远活着的灿烂脸孔排演每一场“重魅”之旅------因为其美丽而破碎。
当我们看《缘份》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0.1版本:FOR Anita 为你钟情
原本这一段是会淹没在谈《缘份》中的,但对梅姐实在情不自禁,因此只能歪楼。
英气十足的梅姐
这个镜头没有在电影中被特殊处理。但因为太注意梅姐的演绎,所以捕捉到了她眼角下低的这一桢。梅艳芳的每一次出场,所有的服装在她的身上几乎就成为一场行走的时装秀。就算今天穿着如此在任何一个时尚场合,她依旧可以独领风骚。21岁的梅艳芳演一个配角都那么的坏,坏到让三十多年后的我感到心疼。梅姐和哥哥电影中,两个人总能够各有千秋,无奈这一部,哥哥难得演绎一次幸福追梦人,而梅姐却早早埋下了孤身走我路的定位,看到最后竟然想说最多的是梅姐。
片头中,Anita戏谑Paul来过”五月花“,当时并不知道梅姐身份的设定,虽然知道是戏谑,但从梅艳芳的口说说出来的话,不免带上了悲情色彩,连这样的调侃之词也让读者玩味。她对Paul从戏耍到动情,从钱到情到时间,她可算是全部都十分投入。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故事中演了主角,但是在Paul、Anita and Monica的故事中,Anita无可奈何成为了最耀眼的配角,但这仍丝毫不削弱她的一股子精气神。也许对于梅姐的演绎路子过于熟悉,我们看到Anita的所作所为,似乎就看到的是梅艳芳为哥哥所做的一样。尽管出于不同的情感,但梅姐生活中也好,戏中也罢,一样的豪气干云。
转念在想为什么这个镜头让我那么难以释怀。或许是对梅姐本身经历的熟知更让本人对这个镜头有着深刻的情绪。念及梅姐一生多次无结果的爱情,甚至想起她在经典演唱会第八场最后的那一番自白: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也许她曾有机会,正如电影中可以有机会去抓住可能圆满的爱情,但是因为她是阿梅,所以她放开了。
当我们看《缘份》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此时张国荣备受抑郁症困扰,仍旧带病坚持为好友献唱:Monica 与 缘份
01
对于张国荣,每一个钟情于他的人,都有一个故事,甚至好多的故事。今天不谈他的其他作品和故事,就说电影《缘份》。
的确,不是每一个男明星都能够hold 住老式眼镜,白衬衫、线衫和张国荣让这一种别样的香港味道到三十多年以后的今天依旧值得宠爱。
谈电影,如果纯为了怀旧,这电影自然是不错的选择。毕竟一次性可以把握住三个巨星前时代的演绎,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的一干鲜肉的表演。
谈电影,如果为了“缘份”二字,在爱情里,缘份(缘分,其实应该这个才是正确的写法?)似乎是十分奇妙的催化剂。没有缘份的爱情显得跟时下最现实的交易差不了多少。但是说真的,在最近几年我所接触的爱情观和爱情故事里,我们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用“你我之间真有缘”这样老土的句式了。事实上,Paul跟Monica第一次见面是真的缘份使然。但后来种种都在给电影的名字打脸,其实就如今天谈,一个人有没有时间同你见面一个道理,忙与不忙都只是人本身是否愿意为你花那个时间罢了。而所谓缘份更是男主角一心设计来的。Paul使劲地向Monica靠近。之后影片几乎以一种当下流行MV的方式展现了两人的幸福爱情故事。
这也许是张国荣电影中为数不多让人幸福感十足的桥段了(《纵横四海》是哥哥的一部例外)。尽管后期颇有些假“虐”,但是对于真正陷于爱情的Paul来说应当是相当虐。“求而不得”似乎是贯穿《缘份》始终的。
这也许是今天《缘份》重映能够给我们的第三个点。Monica陷于多种复杂的感情关系,前一段感情本就是三角恋加婚外恋,与Paul这一段其实蛮像校园恋爱的,还有一系列社会人的追求。她等到Benzman 三年的过程中是一个道德上令人反感的“求取”过程。这个男人又帅又暖又有钱,只不过多了一个wife在身边。作为普通女生的Monica在这段感情中痛与爱各一半。这个故事在今天观众看来实在是太低段位,but回到三十多年前也有一番生活启示录的意味了。Benzman最后还为之离婚。看这一段感情的时候,不免要让各位少女醒醒,清淡口味的爱情故事只能当做鸡汤疗伤,切不可信以为真。没有多少人可以为了Monica这样一个以美丽著称的女人守住一身的荷尔蒙。佟大为在吴奇隆的婚礼上说,男人有钱就变坏。因此Monica心里还是不敢接受。
而Monica与Paul这段温馨的校园爱情社会1.0版本,以地铁拥吻结束。如果硬要为这段感情说出一个道理来的话,尽管今天他们两个在互相逗趣的游戏中找到了“缘份”,但是熟知现实的观众如今早已经明白,童话里公主和王子在一起之后,童话就结束了。但生活却才刚刚开始,也许会遇到一个狠心的王后,又或许会有国破家亡的生存问题。在红尘里的爱情故事更加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毕竟在故事里彼此才二十一二岁,定终身可能还是太早了些。
那“缘份”制造者Anita,其实是电影里最讨喜的角色。毕竟这个角色太理想主义了。早前就看过评论说Paul应该跟Anita在一起,这样一定会很幸福。富家女和对Paul十分的爱,的确为两个人假定的爱情打下了十足的保障。然而,Paul并不爱Anita,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今天很多“求而不得”故事中最核心的点。以前总觉得愿得一心人太难了,如果有一天能够遇到一个对我十分相许的人,就算不那么炽热的感情,我也愿意日久生情一番。但如果真有切身经验,便知道,感情一事并不能如经济学说一般精打细算,权衡利弊后再圆满的。
电影本身,硬要说在谈什么,其实谈的最多的恐怕是Mass Transit Railway。当年邵氏制作电影的时候,地铁应该是只有荃湾线一条吧,不然回到今天的港铁玩这个“缘份”游戏,如果能够成功,那真的是缘分天注定咯!当年这片子或许收了很多地铁公司的赞助,毕竟连英文片名都是一个宣传地铁安全的口号:below the yellow line。
那么,人生有没有yellow line?
当我们看《缘份》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02
也许对张国荣和梅艳芳都有着特别的情绪,时隔三十二年的电影在大陆上映,再看的时候,心中充满了对导演的爱,导演用最直截了当的形式留下荧幕上最纯粹的哥哥、梅姐和曼玉。
无须拿任何的影片欣赏的角度来看1984年的电影作品,邵氏作品,方逸华监制,本身代表的就是一种当时的时尚文化。尽管不是第一次看这部《缘份》,但是看的时候仍旧是一切如新的滋味。
时间在往前走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隔离的美感。尤其当一切物是人非的时候,唏嘘之外更多的是对美好得以存在的感恩。
1984年,张国荣28岁,啊,想来这片是为了纪念哥哥六十岁才上映吗?张曼玉20岁,刚刚获得83年香港小姐亚军,梅姐21岁在82年拿到了新秀冠军。也是这一年张国荣的《Monica》改变了抒情十足的香港音乐。怪不得我差一点认不出作为女主存在的Monica,认不出她是我多么认真沉醉过的阮玲玉。的确如果有契机,我一定要为《阮玲玉》写一篇文,因为关于”阮玲玉“要说的不是香港电影而是中国上海更多些。年轻的张曼玉的婴儿肥让我不敢相认,作为一个刚进公司的新人的Monica就如当下每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孩一样能够让荷尔蒙成倍释放。
彼此都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在地铁玩的这个游戏真是有趣。Anita就如同是一个另一辈的人一样在这场年轻人的恋爱游戏中做了一件最不想做的事情,成为了Paul最棒的外援。整个电影都在轻松的氛围中往前推进,全靠颜值和今天作为巨星的光环撑下来。但若有思考也许还是很多话可以说。
1984年如此美好,因为爱情,可以奋起争取,因为爱情,可以一个人看着幸福带着不属于自己的幸福远走。
2003年如此.....这一年孤独的生活里,我感觉自己离梅艳芳和张国荣更近了些。来了魔都之后,我几次把02/03年的东西翻出来看,把经典演唱会拿出来看, 你一点点看到他们,看到过去岁月。似乎死亡最好的事情就是把一切封存,把记忆和时光留住了。
看《缘份》,看到了他们青春模样。
不因为爱情,因为爱情不相信《缘份》,今时今日无论谁都无法永远伴你身边。
全片最爱最戳中的点唯望此爱 爱未老
愿意今生约定 他生再拥抱
----《今生今世》
03272016观1984《缘份》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