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夕回老家扫墓,我特意去看了一下小时候为老家人提供生活用水的柘木塘。
柘木塘不在我老家的屋前,而在邻近的村民小组两个屋场中间的田垄里,不过离原来我家房子的距离很近,从我家的房子到柘木塘的码头边最多也就两百米。小时候,我一个小时可以挑五担水,把家里的大水缸挑满。今天是侄儿开车去的,却绕了一个U型圈,至少也有五百米。
当车子停靠在塘边的车道上,我下车看到柘木塘的第一眼就让我惊呆了:池塘四周都是破破烂烂的,尤其是南面的塘坝显得比原来窄了很多,塘坝最窄的地方已不足两尺宽。坝基上还堆了不少植物的滕,有的已经腐烂发出刺鼻的气味。
塘里的水也不到正常水面的一半,水面也混浊不堪,以前从塘的西南角到东北角是一个弧形,沿塘都是农户种菜的瓜蔸,按理这个时候应该长满了绿油油的的青菜,而我看到的却是光秃秃的,几乎看不到蔬菜。
唯一看到变好的就是原来靠南面塘坝的码头如今发到了塘的西北角,而且整个码头表面是水泥粉好的,显得合符时宜。柘木塘怎么会变成这破败的样子?
在我的记忆里,儿时的柘木塘一年四季除非是天旱,一般情况下水面宽阔,水质清澈。这个池塘的水平时用于灌溉农作物的不多,主要是满足两个生产队近百人的生活用水。
很可能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农民的经济条件逐步好起来,大多数农户都在自家的房前或屋后打了水井,特别是后来村里又引进了几公里外的龙王洞山泉水,村民饮用水甚至其他生活用水不再从柘木塘取水。
加之池塘也包到了农户,投入到池塘的维护费用很少。还有就是这个塘坝原来是两个村民小组的一条主要道路,面如今这条主要道路在20多年前就被可以行驶大小汽车的宽阔水泥路所取代。
这次我在给父母扫墓时,还看到那座坟山前一口比枯木塘还要大很多的池塘,塘底竟然了很多青草。据我分析,可能是去年天旱的原因,池塘干涸了,然后就长出草来了。
不过,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从现场看到,这口塘可能很多1年没有洗塘泥了,估计塘泥都有1到2尺厚了,所以塘底长高了,而池塘蓄水能力大大下降,我担心再过若干年,这口塘就会变成稻田一样,不具备灌溉农田的功能了。
在柘木塘东面农户的墙壁上我看到村委会张贴的一张《人居环境整治责任牌》,上面除了“门前三包责任制”,还有“一拆”(主动配合拆除违建、危房及“空心房”)“二改”(改厕、改造禽畜圈舍)“三清”(清理好生活垃圾、沟渠塘坝、禽畜粪污等农业垃圾)“四化”(做好村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作)。
这张责任牌让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柘木塘未来的春天一定是美丽的,不仅比现在美丽,比过去我看到的美丽,比我想象的还会更美丽。
愿枯木塘的春天早日到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