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是一个容器,里面盛放着什么全看自己来决定。有些不被看到的东西,是在日积月累中一点点显现出来的。而那些经常被提到,被关注的东西,有可能是因为眼下的生存需要,也可能是一种早已成为习惯的使然。
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因为我们的智力与行动能力的限制,所以在心上留下的痕迹是都是别人给与的。一如我们熟悉的家庭环境,我们能结交的朋友,以及身边的老师,他们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有可能很多是一些心理阴影。
人的一生如果从心理角度来说,完全可以说成是一个修心的过程。年龄时内心有如一匹未经驯服的野马,若有人稍有违逆其本意,或许让我们觉察到不舒服,当场就能给对方以回击。再后来,心性稍稍平稳了些,大多数是因为在现实中吃过的苦头太多,也就慢慢学“聪明”了起来。
这里想要说的是,一个拥有平稳心态人,他们究竟都是怎样变化而来的。当然,还需补充说明的是,一个有了和平心态的人,也未见得就一定是好事。
年少在家时,如果遇见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最后能给到援助的就是父母了。在学校被人欺负了,在一次考试中考差了,在游戏玩乐上输了别人,可以倾诉的对象只有家人。不论他们是否能解决那问题,只不过我们的世界只有他们。
再到后来的今天,心理上有了些微的落差或不愉快,你或许多了一些倾诉衷肠的对象,但能够得到实质性帮助的却很稀少。例如朋友失恋了来找你诉苦,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到了半天,以致于连自己都为滔滔不绝地演说之才而感动了一番,你以为你的朋友就该释然了。
不是的,事情的实质并不是这样。有一条你朋友不再为爱情伤心难过,可能的原是:他又开始了一段新的恋情,于是重新又燃起了生命之火光;还有的可能是:在经过九九八十一天失恋沉沦后,有一天他忽然清醒了,于是就有了新的生命活力。至于说当时你给他讲的那些人生道理,他可能在转身离开的那一刻就忘了。
所以简单就可得出以下结论:人的心灵滋养只能靠自己,若要填补心灵空缺,就只能在外界找填充物,或是刹那间想通了。当然,透过以上例子也可说明,我们不要妄图去改变任何人,越是亲近的人越难改变。即便你博学多才到口才无人能及,也不能改变别人对世界的认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