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第一天,我在上海参加了第二届教练日的活动,听了各位教练分享自己教练之路的各种收获,非常触动。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位分享者,一位曾经半夜坐在安静的客厅挤奶,并怀疑自己得了产后抑郁症的宝妈,在教练之路不过走了大半年,但是发生在她身上的变化从她那种发自内心的“做自己”之后的熠熠生辉展现出来,那种光芒照亮了冬夜的会场。在场的人,无不感受到教练的巨大力量。
2016年比尔盖茨在TED做了一个10分钟的演讲,开场第一句是:Everyone need a coach,人人都需要一位教练。
常常也在职场听到有管理者自称,自己对属下做了很多coaching(教练)。
那么,到底什么是教练(coaching)?它到底带来什么价值?
前几天在做国际教练联盟(International Coaching Federation)ICF的调查问卷时,有这样一道题:
你认为教练(coaching)是什么?
A、职业 B、技能 C、工具
可见,全世界都对这个词都充满好奇。我的真实经历是:
当我跟自己的健身教练介绍说我也是一名教练时,我感到他满脸迷茫;
儿子跟同学解释妈妈做的教练“好像就是跟人聊一些事。”
大学同学聚会时问我:“你朋友圈一直在说的教练到底是什么啊?跟心理咨询有什么不同呢?”
ICF对教练的官方定义是:教练是一种伙伴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练通过一种激发思考、创造性的过程,激励客户最大化地挖掘个人及职业上的潜能。
我知道,没有多少人看了这段文绉绉的话就能马上理解,到底什么是教练。
简单来说,教练是人际支持体系中的一个。这个世界没有人是孤岛,任何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有别人支持的时刻。父母、朋友、老师、顾问、师傅、心理咨询师、领导、社工、牧师等等,教练也是其中一个。显然,不同的角色带来的帮助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们从两个维度来看:一个是关注“过去”还是“未来”,另一个看方式是“提问”还是“告知”,你会发现上面这些角色都分别在十字象限的不同点上。教练则是主要通过提问的方式来陪伴客户,99%面向未来,1%向过去探寻资源。
跟教练有关的标签:
未来、目标导向
中立,不带评判
看人之大
对客户充满好奇
通过提问帮助客户获得觉察
保密(除非触及法律或生命)
指南针、催化剂、镜子
......
因为上述这些“标签特性”,教练这个职业有明确的操守要求和非常专业的训练要求。真的不是问几个开放式问题或给点专业建议就叫做教练!
如何确认客户困扰的真正主题?
如何建立信任和亲密?
如何高质量倾听?
如何问出好的问题?
如何唤起觉察?
如何促进行动?
如何真正意识到每个人的独特?
如何像容器一样容纳各种情绪?
如何做到好像在客户的世界,但又保持着“好像”的特征?
如何在面对客户的巨大情绪时保持定力不被干扰?
如何发自内心地看人之大?
......
可以说做到每一项都很不容易!每一次的学习,是技能的提升,更是自我的修炼。有时候,看起来我们是在教练别人,但其实我们也是在教练自己,我们在客户身上看到的,也是我们自己要面对的。
有朋友在深夜给我发来微信:你觉得学习教练后对你个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不止一个朋友问我,看你经常周末都很忙,到底为什么你会愿意投入这么多时间做这件事呢?我总结了一下,有四个点收获:
一、越来越深地认识自己
这句话,听起来好玄,但是在我看来,它其实是一切关系和一切感受的根本。
关系为什么重要?因为人是群居动物,人类社会是一个需要分工合作的社会,没有人可以单独一个人不靠任何外界的合作而生存下来。人们在关系中感受爱和温暖,人类社会也因为这样的合作而得以延续,这是天性决定。
为什么认识自己对处理关系很重要呢?因为在关系中,每一方对自己的认识直接决定了他的行为。比如一个自认为自己是弱者的人,那么他最容易做的事就是否定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且寻求权威和保护,他会期待对方是那个给出准确答案的人;一个自认为自己懂很多的人,就很容易给别人建议;一个认为自己还是个孩子,需要被爱被保护的人,则很容易希望对方像妈妈一样无条件给予.....然而,对方需要什么,永远不以“我们认为他需要什么”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常常,“你给我的不是我要的”这样的狗血剧情在关系中上演。所以,正确地认知自己非常重要,而且那是正确认知他人的前提。
那为什么认识自己那么难呢?因为,每个人从呱呱落地,第一次看到自己,是通过养育者的眼睛。养育者的眼睛好比那面镜子,我们一直以为镜子里看到的那就是我们自己。慢慢长大,外部的镜子越来越多。如果不幸,一个人身边的镜子都是“哈哈镜”,那么他很有可能从来没见过自己真实的样子,也有可能,他甚至都没想过“真实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
为什么教练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呢?因为教练就是那面受训的、尽量最小程度成为“哈哈镜”、最大程度还原真实性的镜子。在这一面面平滑的镜子面前,我们逐渐看到真实的自己,那个也许我们认为很熟悉、但其实很陌生的自己。这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自己的过程。我们对自己的认识,终其一生也不可能达到100%,但一旦进入探索,必将越来越接近真相。
第二、开始接纳自己
当我们好不容易慢慢认识自己了以后,接下来更大的功课是接纳。我看到了,但我不想承认,因为这不是我理想中我的样子。每个人都有“向好”的原始期待,当我们发现镜子里的自己各种“缺点”,最大感受是痛苦,不想面对、不想承认,很想闭上眼睛不去看,捂起耳朵不去听。
经由教练的陪伴,慢慢地我们意识到,其实,那些“缺点”也未必真正是缺点,不过就是一个特点,是我们跟别人不一样的特点。有“好坏”之分,是因为我们设了一个标准。但那个标准一定是对的吗?有没有可能只是因为我们认同了外界的一些设定?我一定要符合那个标准,才值得吗?我一定要足够好,才配得被爱吗?
有了这样的疑问,慢慢地,有更清晰的声音进入我的内在:不是因为我优秀而有价值,是因为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价值。生命本身是being,而不是doing。
作为九型的一号完美型人格,练习接纳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意义,让我越来越松弛,不强迫,不拧巴。这种享受being的状态,让我对他人也多了更多的允许。人们常说“对人马列主义,对己自由主义”,对自己很宽松,对别人很挑剔。其实,这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对外界挑剔的人,内在对自己一定更挑剔。而当我们对自己多了这份允许,多了这份being就足够好的认可以后,我们对外界就可以更包容,更灵活。
这些年,可能我学习和成长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家人。亲密关系受到最直接的影响。一方面我能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当他的镜子不够平滑时,我能清醒地意识到,你那照出来的不是我的真实样子,我不需要为此生气或难过,是你镜子模糊啦!另外一方面,我自己可以成为更平滑地镜子让他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对家里青春期的儿子来说,妈妈的这份“允许”带来的是他自己生命力的绽放,他可以更自由地做自己的选择。因为可以自由选择,他就不需要走“青春期叛逆”这条路。我妈妈常说,外孙跟你们父母真的很亲密。他的一位老师跟我说“小蒋是我见过最幸福的孩子。”老公曾很认真地跟我说:“谢谢你的成长,带来了我们一家的幸福安宁,否则,你的高标准和儿子青春期叛逆,家里肯定鸡飞狗跳!”对我来说,枕边人的肯定,是最高的认可。
当我们可以比较好地处理跟自己的关系以及亲密关系时,处理一般人际关系通常更不会有问题。这些年我感觉社交圈在往越来越理想的方向发展,我的学心理学的闺蜜跟我讲:那是因为你有了更成熟的“筛选系统”啊!
第三、更清晰自己的目标
教练本质是目标导向的,P=P-I(绩效=潜能-干扰)的公式很多人都知道。我一直相信:一个真正自由的人,是会为自己负责任的。最高限度的负责任,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
所以当我更知道自己的目标时,便愿意以目标为导向而不轻易被各种干扰阻碍。当各种干扰出现时,自己从“无知无觉”进入到“当知当觉”状态越来越短,当下能比较快看清是什么在干扰自己,自己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第四、保持定力
尽管自己这些年的确有进步,但不代表一直都做得很好。会有情绪爆棚,也会对目标有犹豫,也在内心各种自我冲突。最痛苦的时刻,是当发现自己做得不够好的时候问自己不是道理都明白吗,为什么做不到!......
但教练总让我感觉内心深处有根定海神针。常常跟自己说,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将镜头拉远了看,头顶再大的乌云,背后也都是沉静而湛蓝天空。
这就是教练,和教练带给人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