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https://img.haomeiwen.com/i7980697/54071070d083e4c9.png)
01
连续两天,收到了几个不同的好消息。一个是平台的一份身份认证标识;一个是某平台的内容邀约。
看上去都不是多大的事,但却给了我实实在在的正反馈,让我心生欢喜。
就好像一个拼命努力减重的人,某天突然站到体重秤上,惊喜的看到称上的数字减了几斤,可不是成就感十足,更加有干劲嘛。
以前看到过一句话,大致意思是,你只要持续做一件事,付出足够多的时间,持续努力,持续精进,一定会收到正反馈。
初看的时候,我心生怀疑,甚至想找反例来驳斥,但当昨天收到反馈之后,我在内心深深的信了。
回想前面几个月的持续投入,果然,现在事实在向我证明,投入是有收获的,还真是这么回事。
只可惜,此前做事总是三分钟热度,每次都浅尝辄止,还没有实现从量变到质变,更不可能享受到时间带来的红利和价值,就停止了付出和投入,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以后了。
可见,做什么事情三分钟热度都要不得。
难怪长辈常告诫我们:“滚石不生苔,转业不聚财”。而那些取得一定成就的人,也会反复提醒我们,一定要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在一个领域深耕,持续精进。
当时间累加的够多了,知识、成绩积累得足够多了,自然水到渠成。
这个过程,必定是一段漫漫的长路,需要耗费许多的时间,能不能熬得住,定力至关重要。
02
在这方面,老爸老妈是让我很佩服的。
自从在老家安装了摄像头,我手机上能时时看到老家爸妈日常的一举一动。
看多了,看久了,就会发现他们生活的规律。
这个季节,他们常常会五点多天刚亮的时候就起床,趁着天不热的时候出去干活,忙活一早上,到十点多,回家吃饭,简单休息,做做家务,躲一躲夏季的炎炎烈日。
到下午四点左右,太阳不那么毒辣的时候,他们会再次出门去干活。一般忙到晚上七点多,天黑了回家,之后吃晚饭,休息。
如此这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我常劝他们要多休息,但他们闲不住,还辩解说自己都这样干了几十年了,停下来就不习惯。
有时候,我甚至会拿天气说事儿,劝他们不要忙活得那么辛苦,农业靠天吃饭,老天爷不给力的时候,即便再辛苦最后也可能颗粒无收,白忙活一场。
可爸妈却很固执:“哼,老天爷哪是我们能控制的,我们只管努力种。只要种了,总会有收成,只不过最后是收多收少的问题,哪能因为担心老天爷就在家偷懒。”
劝说失败,我哑然失笑。
但仔细想来,老爸老妈的话虽简单,却足见其睿智,看上去平常的一句话,充满了成事的智慧。
是的,老天爷也好,外界环境也罢,都非我们个体所能控制,我们能做的唯独就是过程中的努力,像他们一样,在该播种的时候播种,在该浇灌的时候浇灌,在该锄草的时候锄草,最后等着秋天收获。
如果天随人愿,大丰收固然喜悦;但如果天空不作美,收成差或者没收成,虽然心酸,但回想起来过程已然尽力,结果也就无憾,心安,也挺好。
这样看起来,他们的做法就是,我直管努力,剩下的交给时间,它自会给我答案,其他不可控的事压根不庸人自扰。是不是很有智慧?
不过,想要有所获,前提是,你得是个生产者,得要在该种的时候得种,该浇灌的时候浇灌,才能在收获的季节有所收获。
03
是的,生产者。想要所有收获,你得做个“生产者”。
“生产者”的概念和“消费者”是相对的。
简言之,生产者就是生产、制造、创作了某个物品或者作品的人,生产过程中需要付出汗水和智慧,但也可以获得相应的回报;
消费者则意味着接受信息、向内汲取、向外消耗时间或金钱的人。
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生产者主动输出有回报,而消费者却只是单向接收需消耗。
算起来,我们从一出生开始就是个消费者,要不断地消费时间、资源来帮助自己成长。而消费主义的泛滥,更加强化了我们消耗、享受的倾向,但事实却是,如果一个人想要有更大的进步和发展空间,必须要从“消费者”向“生产者”转变。
举个例子,你花费很多时间去刷短视频,那是在做消费者,耗费你的时间和精力让别人获得了更多流量和点击;而当你真正自己摸索着去做一条短视频,你就从消费者转成了生产者,创造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而当你批量的制作大量的短视频发出,那么你就会因此收获更多的关注,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回报。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一定要多做生产者,少做消费者。
而做生产者最重要的是两点:第一,要有一个产品;第二,想办法把它卖出去。
放到个人身上,就是要做价值创造者。不妨每天问问自己:我今天创造了什么价值?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不断地问自己,我创造了什么价值,不断的反思,不断的鞭策自己成长,当你花了足够多的时间去积累,去耕耘,相信最后时间自会给你满意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