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正义
文:Recycler
82/292.1617
看了一些微信文章,只看看题目,就知道想说什么。发现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人们爱把人分类。好和坏人,努力和不努力的人,讲道理和不讲道理的人,等等吧。
就好坏来分,简单的分为好人和坏人,这样分,人们觉得有点失真。依常人理解,人分为三类。一类是好人,小到让座搀扶,大到舍己救人。一类是坏人,小到坑蒙拐骗,大到杀人越货。还有一类人,不做好事,也不做坏事,不做好事是因为做好事需要消耗精力。不做坏事是因为墨守成规没想过意外之财。总之这类人不吃亏也不占光,平凡的活着。
之所以把人分类,是因为看到一些现象。这几类人保护自己所属的群体,相互划清界限,甚至为了群体的荣誉和利益与其他群体对抗。
划分群体,是因为人们能在所属群体里找到最大的盈利点。也许做好人会吃亏,但是心里觉得快乐。也许做坏人能占便宜,但是能忍受众生的排斥。也许做个平凡人,刚好能抓到快乐和利益的平衡点。要不然没有任何收获,做好人即感受不到快乐,还要为别人付出,那做好人又有什么意义呢?
既然选择了一类人群,从中能有所收获,就要遵守其中明文或是暗文的规则。好人只能做好事,出门就要做好事,在公众面前更要做好事。如果不想做好事,就只能宅在家里,不要暴露在公众视野里。要是在公众面前一旦做了坏事,那就归为坏人的行列。贞女失节,只是在广大群众眼里一时失误,然而之前的一切荣誉都将失去,被划分为坏的行列。更奇怪的是,老妓从良和放下屠刀,只是做了一件好事,则就划分为好人的行列。好与坏只能说不清道不明,人们看的还是最终持续的状态,至于过程如何,一会好一会坏,无法定性。
就过程来说,常出现坏人堆里突然冒出一个洗心革面的,好人堆了冷不丁出来一个叛徒。这是对群体的反叛哪怕只是瞬间的举动,会对群体造成致命的危害。
这个群体里待久了,规则摸清了,尤其是群体内部互相掌握彼此的致命弱点。这个致命弱点是共同的,你有我有大家有,我怕你揭短,我怕你揭短,不如谁也不揭短,为了共同的目的,互相包庇。
前面说过,之所以待在群体,是因为可以综合评价可以获得利益。综合了什么?每个人在乎的东西不一样,综合考量的东西不同。就拿坏人群为例。有的坏人,无父无母,待在坏人群里就是为了赚钱。有的坏人,家庭美满,待在坏人群里是为了让家庭的每个人获得更多的幸福。有的坏人是好人的无间道,有的坏人是为了生存逼上梁山。原因种种,但是结果是一致的。只有做坏人,才能得到最终目的。
为了最终目的,选择了一条做坏人这个方式,坏人就成了次要目的。为了做坏人就要遵守坏人的规则,规则就成了另一个目的。经过环环联系,只要懂规矩,就能到达自己的最终目的。
《人类简史》所说,超过150人的群体就要面临种种问题。只有宗教信仰,才能维持大规模的群体。没有信仰,这个群体不堪一击。
一个人在群体里获得里巨大利益,懂得群体的规矩,互相握着对方的把柄。也许没有把柄,但是为了待在这个群体里,不得不默认这种弱点的存在,不去揭开对对方的短处。
个人感受随时在变,本来在这个群体里很开心,可是心眼小,经不起别人念叨。于是开始反对这个群体。就像一个坏人,以前在这个群体里,吃香的喝辣的,一家人都因此受益。忽然有一天觉得自己被冒犯了,家人被冒犯了。就开始揭短反对这个群体。
早干什么去了,短处一直存在,要是正义之士,在知道问题的时候暴跳如雷。然而没有,因为没有牵扯自己的利益,只是闷声发大财,对于别人的问题熟视无睹。可是一旦自己受到伤害,就把自己掌握的把柄公之于众。非要让别人受到损失。即使无冤无仇,也要把这个群体搅黄了。
应该知道我在说什么,哪有什么正义之士,只是一个握住把柄的同流合污之辈。孔子老师说的很值得回味,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讲利益,看得见的钞票,看不见的心情,都是利益。君子讲道义,不管钞票和心情,只要违反道义,就认为不对。
就这些,写得乱七八糟,自己明白就好。有的时候捧得越高,也不见得是好事。怎么说呢,就像是绿林山寨非要立包公为形象代言人,反过来还是这个群体的问题,选错了人。
~~~~~~~~太长不看~~~~~~~~~
简版:偶尔正义,惩奸除恶。偶尔邪恶,祸国殃民。
~~~~~~~~~~声明~~~~~~~~~~
欢迎交流思想。
谢谢您的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