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逢中秋,昨夜,朋友圈竞相晒出各种月亮美图,有的皎洁无暇,有的缤纷斑斓,总之美轮美奂,叫人沉迷其中。
一时间,木讷劲上来,便跑过去讲了几句直白话,道:
其实,月亮的五彩缤纷也好,光鲜亮丽也好,都不过是外界光亮在她身上的折射而已,她自身是并不发光的;而所谓的月半月圆,也只不过是人类目及所致形成的限制,而且把这种由于观测限制所形成的情形进行了某种移情罢了。所以,当我们在咏颂月亮的时候,其实是我们人类在自作多情并且快乐自恋地咏颂我们自己而已。哈哈……
有朋友读到那条“朋友圈”,见我如此不解风情,便啧我道:何必把事情都说得过于直白了,中秋之夜,人们正可以通过他们自己心中的月亮,寄托他们各自的情感,你这么一说,倒是感觉他们都成了迷障的信徒了。
也的确啊,人们之所以宁可扔下科学给予他们的足够认知,而去还原传统老法的理念和看法,当然不是因为他们智力的不至,而是他们的内心,需要借月亮这个东西,释放自己灵魂的所需。
何以科学越是发达,人类对于身外事物的认知越清晰,而人们内心会越迷惘,正是因为原先可以用来寄托自己内心的被神话着的关照物,正一件件地在科学的照妖镜下被打回圆形。所以人们灵魂的失落也就成了不可逆的事实和趋势了。所以,人类的发展,科学越是发达,就需要另一件事情去缓冲和平衡,什么事情呢?那就是文学,可以用来暂时哄骗自己、填补自己灵魂的文学!
其实,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炸裂式爆发,这个世界,早已经毁掉了我们人类维系好多个世纪的对于大自然和天外宇宙的神秘感和敬畏心。于是乎,我们变得越发神兜兜起来,完全不把身外世界的其它因素考虑清楚,一心捉摸着如何地折腾,才能给我们自身一发不可收拾的贪欲,找到一个更大的出口。不论是人与人之间的猜忌算计,还是我们人与环境的相处,都变得越发的实际和功利起来,完全没有了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具有的谦谦风度。
然而到头来我们陡然发觉,当我们掌控了所有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之物时,我们却独独丢失了自己赖以存货最首要的东西,那便是我们自己的灵魂。
是的,灵魂看不见摸不着,平日里我们一心沉迷于物质的角逐,自然是没空感知到它的存在;而一旦某一天,夜深人静,我们的心灵忽然莫名其妙地召唤自己的时候,我们便会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弄丢了大人交给的东西、或是犯了其它什么过错的孩纸,孤独而无助地站在某个角落里,不知该往哪里去。这个时候,我们忽然间觉得,眼前的物质或者财富,竟然是那样的干巴巴,无无在追逐它的时候的那种性感和诱惑。
而另一方面,科学的突飞猛进,打破了我们好几个世纪传承下来的一个又一个对于身外世界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其实,即便是我们日常所轻言的所谓“迷信”,或是一些其它的宗教,多多少少还是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拴住我们本能的野性的;而一旦整个宇宙变得日渐清晰起来,很多距离上的遥远,忽而变成了指日可待,我们便膨胀得顿时觉得自己的高大,对于身外的事物失去了应有的敬畏之心。
于是冥冥中,我们觉得需要那什么东西来滋润一下我们日渐干涸的内心。
其实此刻,我们需要正是文学,一种能够暂时哄骗住我们对于身外世界保持某种必要的敬畏的文学,一种能够让我们在面对一大堆干巴巴的物质财富无所适从时的文学。
文学源于人本,最终就会回归人本。中秋的月亮,原本只是宇宙自然中故我存在的某个天体,但是源于人类的位置,源于人类对其观望过程中因为视野局限所形成的演变,人类自古以来便形成了关于月亮这么一个典型的文学传说和话题。这样的一个话题,催生了人们借以将自己平日无以宣泄的情感,寄托于其,并籍以从中获得慰藉。
当然,文学有很多种,我这里所言之“文学”,仅指那种能够给人们日益干涸的心灵带来些许滋润的东西。她不是娱乐的,她更不是商业的,她是整个人类在不断地一个个打破自己原本充满神秘的事物之后,最后的田园,最后的灵魂安置之场所。
对身边的人,对身外的物,始终抱持着某种敬畏,是令我们能够在如此透明的世态下继续存活下去的最后希望。
其实,我们心里的文学,有岂止是中秋的月亮!那春日夫人杨柳、夏日的清风,还有照耀在我们灵魂里的不灭的太阳,不都是可以让我们聊以慰藉的移情和审美的完美对象?
所以,今日世间,凡事不说穿,你怎么想的,就怎么想,你怎么看的,就怎么看。这里不存在认知的深浅,纬度的高低,只要你的灵魂能够从自己的局限和“愚昧”中获得慰藉,即可。
如此想来,在那美好的中秋之夜,我发这么个直白东西,现在感觉自己就是个半夜里敲碎人家新婚房间玻璃窗,做着各种恶作剧的熊孩纸,哈哈~
所以,不要学我,因为我太坏了,也太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