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不清因果关系的你
可能会在恋爱中被指责“无理取闹”
不会推理论证的你
可能会在生活中被吐槽“智商捉急”
不懂归纳分析的你
特别容易被别人欺骗
“好啦,真的不是你笨,
你只是不懂逻辑学而已~
”
不信?
以下这三个故事,
你都知道答案吗?
故事一
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
他把新手表与家中的挂钟对照,
发现手表比挂钟―天慢了三分钟;
后来他又把家中的挂钟与电台的标准时对照,
发现挂钟比电台标准时一天快了三分钟。
张先生因此推断:他的表是准确的。
张先生的推断对吗?
故事二
某学术会议正举行分组会议。某一组有8个人出席。分组议主席问大家原来各自认识与否。结果是全组中仅有―个人认识小组中的三个人,有三个人认识小组中的两个人有四个人认识小组中的一个人。若以上统计属实,则最能得出以下哪项结论?
A.会议主席认识小组中的人最多,其他的人相互认识的少;
B.此类学术会议是第一次举行,大家都是生面孔;
C.有些成员所说的认识可能仅是电视上或报告会上见过而已
D虽然会议成员原来的熟人不多,但原来认识的都是至交;
E.通过这次会议小组成员都相互认识了,以后见面就能直呼其名了
故事三
据对―批企业的调查显示,这些企业总经理的平均年龄是57岁,而在20年前,同样的这些企业的总经理的平均年龄大约是49岁。这说明,目前企业中总经理的年龄呈老化老化趋势.
以下哪项,对题干的论证提出的质疑最为有力?
A. 题干中没有说明,20年前这些年前这些企业关于总经理人选是否年龄限制
B.题干中没有说明,这些总经理任职的平均年数
C.题干中的信息,仅仅基于有20年以上历史的企业
D.20年前这些企业的总经理的平均年龄,仅仅是个近似数字。
E.题干中没有说明被调查企业的规模。
“面对这些题的时候,
你的大脑还清楚吗?
”
想了解更多?你需要的一切都在这里↓
阅
读
“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5年为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爱好者编写的一套入门读物。也是所有中学生、大学生案头必备的一套通识教育、人文教育读物。
阅读这套书不仅能提升你的人文素质,让你博学多识,它还会帮助你成为一个人格健康、心态开放的人。
本丛书包括《伦理学是什么》、《哲学是什么》、《心理学是什么》、《逻辑学是什么》、《历史学时候是什么》、《美学是什么》
让我们看看答案吧!
答 案 一
答案: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是标准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
解析:因为两个三分钟不是同一概念,前一个“三分钟”是与不准确的挂钟相对照的结果,因而是不准确的三分钟;后一个“三分钟”是与标准时间相对照的,是准确的三分钟。
张先生的推断违反同一律,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那么,什么是“同一律”呢?
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
可能最先模糊地表述了“同一律”思想
经过经过历代逻辑学家的整理,同一律被作为思维的规律加以表述。其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切思想都必须与自身保持同一。更具体地说:
1.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2.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
也就是说: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同一思考、同一表述、同—交谈、同一论辩)中,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某个概念,就自始至终在这个唯一确定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讨论什么论题,就讨论什么论题。不能偏题跑题和离题。
答 案 二
解析:从题干中的统计数字可以知道:统计中所说的“认识“是不对称的,至少有些人不是相互认识,而只是单向认识,即一个人认识另一个人,后者却不认识前者。
最容易造成这种情况的是选项C。从题干中得不出选项A、B、D;选项E也不一定成立。因为假设会议只有一、两天有人又不爱发言,以后见面仍可能不能直呼。
其正确答案是C。
这就是所谓二元关系的逻辑性质和排序问题,二元关系的逻辑性质指的是关系的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
具体大家可以参考《逻辑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的第190页到191页。
答 案 三
答案:C
解析:题干的结论涉及包括新老企业在内的目前各种企业,按理应该从各种企业中分层随机抽样,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正如c项所指出的,题干的论据仅仅涉及有20年以上历史的老企业,缺乏代表性,特别是这种老企业在目前的企业中所占比例不大时更是如此因此题干结论的可信度较低。这样,C项对题干结论提出了有力质疑。其余各项均不能构成对题干的质疑,正确答案是C。
实际上:
统计结论的可靠性主要取决于样本的代表性。只有从能够代表总体的样本出发,才能得到关于总体的可性。一般从抽样的规模、抽样的广度和抽样的随机性三个方面去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更具体地说:
1. 要加大样本的数量以便消除误差;
2. 要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总体的各个“层”去选取样本;
3. 不带任何偏见地随机抽样。
这最后一点可以说是最难做到的,偏见可能无意识地渗透到调查问卷的表格、问题以及说说话的语气、身体姿势等等之中,它可能无孔不入防不胜防。因此对于任何一个抽样统计结果你都可以从这些角度去质疑它的可靠性。
因此,很多时候的失误与犯错并不是因为“智商捉急”,也不是你“笨得无可救药”,你只是缺了一点逻辑,如果你懂得用逻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在解决各种问题时培养并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你可能就变成了聪明的那一个。
- 版权信息 -
作者:marryshu
编辑:守拙堂陈峤
内容和资料来自《逻辑学是什么》
转载及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emily_wangwei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