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世界的感知
启动,即未被注意的刺激可以微妙地影响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和回忆
例如,一个人在家里看恐怖片会激活令人恐惧的情绪,这些情绪令我们下意识地将炉子发出的声响错误认为有人闯入。
观看暴力镜头会令人们将某些意义不明的行为(被路人推了一把)理解为攻击性行为。
阅读有关疾病的症状会启动我们对自己是否有相关症状的担忧。
-
不为肉眼所见的画面也会启动我们的社会判断。
一个飞闪而过的词(蛋糕)会启动人们对一个与之相关的词(奶油)的觉察快于与之不相关的词(瓶子)。
-
身体的感觉也会启动我们的社会判断。
当手捧热饮时,人们更可能评价别人更热情,自己也会表现得更慷慨。与受到热情款待的参与者相比,遭遇冷落的参与者会觉得实验室更冷。身体的温暖会强化社会温暖,社会排斥则会让人感觉身体寒冷。
感知和解释社会事件
-
先入为主对我们知觉和解释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旦形成了某种信念、态度和价值观,它就会影响你对其他相关事物的知觉。
球迷们总是认为裁判偏袒另一方。总统候选人和他们的拥护者总是认为媒体对他们的参选人心存偏见。
人们都更容易接受与他们观点一致的证据,而极力批评和反对与其观点相悖的证据。
如果我们到处说别人喜欢说闲话,人们就会不知不觉地将“喜欢说闲话”与我们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称某个人为傻子或者怪人,那么过后人们可能认为你也一样。如果我们将一个人描述为敏感的、迷人的、富有同情心的,我 们自己也会被认为具有这样的特点。这就告诉我们不要说别人的坏话。
我们通过自己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来看待我 们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信念如此重要的一个原因;正是我们的信念塑造了我们对其他任何事物的解释。
信念固着
一旦人们为错误的信息建立了理论基础,那么就很难再让他们否定这 条错误的信息。
我们越是极力想证明我们的理论和解释 可能是正确的,我们就对挑战自己信念的信息越封闭。也就是说我们对不支持我们观点的信息选择性忽视。
一旦我们确信一个被指控的 人犯了罪、一个令人讨厌的陌生人的确会表现出那样的行为,或者我们钟爱的某一 股票的市值一定会有所上升,那么,我们就会为维护我们的解释而回击各种挑战。
我们的信念和期待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对事件的建构。
如何纠正信念固着?
从相反的角度考虑问题——问自己:“假设我是一个持相反 观点的人,我是否会在这个研究中同那些与我观点不同的人得出同样的结论呢? ”
建构我们自己和我们世界的记忆
我们的记忆并不是我们记忆库中 所存信息的精确复制品。相反,我们会在提取信息的同时对记忆进行建构。我们是用自身当前的感受和期许 将许多不连贯的信息碎片整合起来,重构我们的过去。因此,我们可以轻易地(无 意识地)修正自己的记忆,以使其更符合我们当前的认识。
我们的大脑会虚构我们的记忆。如果在我们和一个陌生人交流之后被告知对方喜欢自己,我们会将该人的行为回忆为放松、自在和开心。如果被告知对方不喜欢自己,则我们将该人的行为回忆为紧张、拘束和不开心。
-
积极的记忆建构可以美化我们的回忆。
人们经常会给回忆蒙上一层玫瑰色——他 们把一些细小的令人愉快的事件回想得比实际所经历的要美好得多。每一代父母都在哀叹下一代的价值观,因为他们以为自己年轻时的价值观和现在一样。
-
我们同他人关系改变时,我们 关于他人的回忆也会被改变。
例如在婚姻中一开始如胶似漆的两人在一段时间后感情变质,当他们回忆起刚开始的情景,他们会觉得婚姻一开始就很糟糕。你对伴侣的看法越糟糕, 你记忆中的他或她也就越糟糕。这只会更加坚定你现在的消极态度。
也就是说当我们的记忆模糊时,现在的感 受主导了我们的回忆。我们的价值观可能会随着时间而改变,而我们会虚构过去的回忆以与当前观点保持一致。
社会世界的判断
直觉判断
当面对一个艰难的决定时,我们经常要花很多 时间来考虑,甚至连睡觉都在想着这事,然后,等着我们无意识的信息加工过 程,我们的无意识思维就会 引导我们做出令人满意的选择。
我们对一些事物(事实、名字和过去经验)的记忆是外显的(有意识的),而对其他一些事物(技能和条件特征)的记忆则是内隐的,意识无从知晓。
我们的认知系统自动且高效地加工大量信息 ,但我们的效率却存在一种权衡现象,当我们解释自己的经历和构建记忆时,我们的 自动化直觉有时会出错,并且我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些缺点。
过度自信
对过去知识进行的判断 中存在一种“智力自负”现象(“我早就知道了”)。能力不足反而会促进过度自信倾向。
别人眼中的我们比我们自己眼中的自己要更加接近客观现实。
让人们估计完成一项任务的可能性,例如一次学位考试,有研究发现,当人们 远离“真相”时,他们的确信度最高一临近考试的时候,失败的可能性逐渐显露, 而其确信度则明显下降。我们大多会低估我们完成一项任务的时间。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乐观估计了自己完成任务的进度,因此 错误估计了自己所拥有的闲暇时间。
为什么会过度自信? 一方面,人们 总是将过去错误的判断回忆为基本上是正确的,一方面人们往往会去寻找那些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
验证性偏差。与寻找证据证伪自己的信念相比,我们更愿意证实它们。
对过度自信的矫正。
一个启发是要对别人独断性 的陈述保持谨慎。即便当人们看起来十分确信自己正确的时候,他们也可能是错的: 自信和能力之间没有什么必然一致的关系。
降低过度自信的技巧:1)即时反馈。2)为了降低“规划谬误”的过度自信,人们可以分解一项任务——把任务分解成 几个部分——并分别估计完成每个部分所需要的时间。3)设想 自己的判断可能出错的原因:迫使他们去考虑无法证实自己信念的信息。经理们可以坚持要求所有的提案和建议都必须涉及导致它们可能无 效的原因,以鼓励更多合理现实的判断。
启发式判断:心理捷径
代表性启发式判断 :对某个事物进行评价时, 在直觉的引导下,将其与某一类别的心理表征进行比较。也就是说我们在对一个不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根据他的性格、行为、做事的方法来归类他的职业。例如他是严谨的,我们倾向于认为他是律师而不是歌手,因为他具有律师的代表性特征。
易得性启发判断: 我们越容易回想起某个东西,那个东西就越可能是真的。当我们看过一系列关于黑社会抢劫和杀戮的醒 目大标题之后,对1998年至2004年间的暴力犯罪数量的估计翻了一番,但是实际情况是犯罪数量显著下降。我们 会为了小概率事件忧心忡忡,却忽略了高概率事件。
反事实思维
反事实思维就是说只差一点就能获胜的球队会反反复复地回想如 果当时那样做可能就会获胜。就像吵架的时候没吵赢,事后会想如果当时那么说就好了。针对已经发生的事实,产生类似于“如果当时那样做就好了”的思维。
反事实思维是构成我们幸运感的基础。如果我们刚刚逃过了一场车祸,我们会很容易想象出一种负面的相反的事实场景(我们在出车祸的车里)从而感到幸运。
易于想象(认知上的易得性)的事件也会影响我们对负罪、遗憾、挫败和宽慰 的体验。设想更坏的可能 情形会让我们感觉好受一些,设想好的可能发生的情形,并且考虑我们该怎样在下 次做得更好,有助于为未来的出色表现做好准备。
绝大部分人对已 做事情的悔恨比对没有做的事情的悔恨要少。就是说绝大多数人会对没有去做的事情更加后悔。所以如果我们敢于更经常地走出我们的舒适区——去冒险,面对失败,至少曾经尝试过,那么我 们是否能够因此而少些悔恨呢?
错觉思维
-
错觉思维。
另一种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思维方式是我们试图在随机事件中寻找规律,这种 倾向会令我们误入歧途。当我们期待发现某种重要的联系时,我 们很容易会将各随机事件联系起来,从而知觉到一种错觉相关。例如假如我们相信胖的女人更不快乐,我们就会去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想法,即便这些证据并没有那么确定。 -
控制错觉
将随机事件知觉为有联系的倾向往往容易产生一种控制 错觉。认为各种随机事件受我们的影 响:这会驱使赌徒不断下赌注,也令我们其余的人去干各种 不可能之事。人们行动时往往认为 他们能够预测并控制随机事件。例如掷骰子是一件随机概率的事件,但是当我们掷骰子时希望掷出小点 就出手相对轻柔,而希望掷出大点时,则出手相对较重,认为这样就可以控制随机概率。赌博业 (彩票、股票)正是依靠这一赌徒错觉而兴旺发达起来的。赌徒一旦赌赢了就归因于自己的技术或 预见力。控制错觉导致人们过度自信,通常会给人们带来交易成本之外的损失。
-
趋均数回归。
事实上,当事情处于最低谷时,我们会尝试任何行为,而无论我们尝试什么都更可能带 来改善而非进一步恶化。有时我们会认识到事情不会持续停留在某一个极好或极坏 的点上。经验告诉我们,当所有事情都非常顺利时,一定会在什么方面出点问题。当生活 给我们沉重打击时,我们通常可以预期事情会 变得好起来。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无法认识到 这种回归效应。也就是说,否极泰来,当我们认为现在已经是最低谷了,那么就去做点什么,无论做什么最终它会上升。 -
对完成某事的积极 强化通常更有效,而且负面效应也更少。
情绪和判断
社会判断既包括有效但也容易出错的信息加工过程,也包括我们的感受:情绪 会影响我们的判断。
不幸福的人 尤其是失去了亲 人或患有抑郁症的人——他们更倾向于自我关注和陷入冥思苦想。抑郁的情绪会激 发强烈的思索——寻找那些使个体的生存环境更可以被理解和控制的信息。
快乐的人正好相反,他们表现出更多的信任、关爱和敏捷。
我们的情绪能够给我们的所见所闻着色,部分是通过将与特定情绪相关联的经 验带入头脑。在糟糕的情绪下,我们的思维也更抑郁-与情绪有关的思维可能会将 我们从对其他事情的复杂思绪中引开。因此,当某种情绪被唤起——生气或好心情, 我们似乎更可能在仓促间做决定,或者根据刻板印象来评价别人。
社会世界的解释
归因理论
人们将解读他人当做生活中的一项要事。我们对他人的评判取决于我们如何解释他人的行为,这通常要么归因于个人性格要么归因于外部环境。例如如果员工的生产效率下 降,我们会推断这是因为员工变懒惰了呢,还是因为他们工作的环境变差了呢?
已婚人士经常分析自己伴侣的行为,特别是他们的消极行为。冷淡敌对 的态度比温暖的怀抱更容易让伴侣思考“为什么? ”
我们常常可以通过别人的行为来判 断他们的目的和意图。如果我发现瑞克经常嘲笑琳达,那么我就会推断瑞克是一个 不友好的人。
我们在试图解释行为时,是怎样利用“一致性”、 “区别性”和“共同反应”三种信息的?例如当解释为什么小明用电脑的时候总是出问题时,大多数人参考的信息包括: 一致性(小明经常都无法使其电脑正常工作吗?),区别性(小明是仅仅不能使 用这台电脑还是其他的电脑也不能使用?)以及共同反应(其他人在用这个型号的 电脑时也会出现问题吗?)当我们了解到小明在使用所有电脑都会遇到麻烦时, 那么我们往往会将原因归结于小明,而不是电脑本身的问题。
基本归因错误
-
当我们解释他人 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的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
例如我们会觉 得人们摔倒是因为他们笨拙,而不会觉得是因为他们被绊了一下;我们会觉得人们 微笑是因为他们高兴,而不会觉得是他们装作友好;我们根据他人在学校的评分判断他人是否适合读研究生,我们会考虑他们本身是否足够聪明,而不会考虑学校在评分时的宽松程度。
简言之,我们通常认为他 人的行为就是其内在特点的直接反映。当灰姑娘畏缩在那个令她难以忍受的家里时,人们(忽视了环境) 会认为她非常温顺;而在舞会上和她跳舞的王子,则会认为她是个自信而有魅力的 姑娘。
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拥有社会权力的人通常发起并控制着谈话,而这常常会导 致人们高估他们的知识和智力水平。例如,医学博土通常被认为在其他许多与医学 无关的领域也是专家,相似地,学生通常高估老师的智商。
基本归因错误的原因
为什么会低估甚至忽略环境对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不会低估环境对自己行为 的影响呢?如果我自己狂怒,那是因为当时的情境让 我太生气了,但当我看到别人暴怒时,会觉得他似乎脾气不大好。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向外归因,不要随便定义他人的人格特质。
不过,当我们回忆自己的过去时,我们就变得和旁 观者一样了。就不会低估情境的作用了。究其根本,我们对一个事件的解释,对一个人的印象都是从自 己关注的地方寻找原因。你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你认为你的社会心理学老师是一个健谈的人还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我猜你一定认为他(她)是一个非常外向的人。请仔细考虑一下:你的注意可能 仅仅聚焦于老师在公众场合的行为,而这种情境要求一名老师必须具备健谈的能力 而老师本人所观察到的自己则是在许多不同环境中的——在教室,在会议中,在家中“ 你的老师也许会说,“我很健谈?嗯,那取决于环境。当我上课或者和好朋友在一起 时确实会表现得比较外向。当我参加会议或者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时,我会觉得 很害羞。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行为在不同情境中变化,所以与从别人的角度相 比,我们更认为自己是多变的。
我们对他人消极行为的解释,决定了我们对这种消极行为的感受。一个消极的行为(这个男人粗鲁地对待他的同事)。内部归因的人会认为(这个男人是个不友善的人),从而产生厌恶性反应(我不喜欢这个人)。外部归因的人会认为(这个男人得到了不公正的评价),从而产生同情性反应(我可以理解他)。
社会期望
信念能够导向自我实现。例如如果我们认 为对手不合作的人很容易诱发对手的不合作。如果每一个团体都将其他团体视为 攻击性的、怨恨的和报复性的,自然会招致其他团体表 现出这样的行为以自我防御,从而形成一个自我延续的 恶性循环。同样,我猜想妻子心情很差还是心情舒畅会影 响我对她的行为,进而引发她的某些行为以验证我的信念。
对伴侣持有积极的想法是好的预兆。理想 化有助于减缓冲突,保持满意度,将自我知觉的青蛙变为王子和公主。当某人真爱 并崇拜我们时,这有助于我们成为其想象中的那个人。当约会中的情侣处理争执时,充满希望的乐天派和他们的伴侣倾向于认为双方 都在做有建设性的努力。和那些持有更为悲观预期的人相比,他们会感觉到更多的 相互支持,对争端处理结果的满意度也更高。在夫妻之 间同样如此,那些担心伴侣不爱和不接受自己的人将微小的伤害解释为拒绝,导致 他们贬损并疏远伴侣,那些对伴侣的爱和接受抱有信心的人表现出较少的自我防御, 与伴侣的关系也更亲密,爱的确有助于创造出想象中的真实。
认为自己被他人 接受和喜欢的个体会对别人表现热情,他们也确实会被他人接受和喜欢,被认为大男子主义的男性对女性表现出更少的亲善行为,被认为热情的面试者会表现得更热情。
后记
我们对社会事物的解释和判断是很容易犯错误的,一是因为我们 会先入为主,我们先前所形成的信念不易改变,例如日本街道不会有一点垃圾,而国内是脏乱差的代表 ;二是因为我们可能会过度自信,盲目乐观,例如我们实际完成一项任务的时间常常会比我们预估的要久;三是因为我们易受启发式判断的影响,例如我们会听到一次飞机失事就高估飞机的事故率;四是因为我们会有错觉思维,我们认为自己可以控制随机事件,例如双色球的规律;五是因为我们的情绪也会引导我们的判断;六是因为基本归因错误,我们会低估甚至忽略环境对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不会低估环境对自己行为 的影响,例如同样是生气,我们可能会认为他人是无理取闹而自己却是情有可原。
期望可以导向实现。在亲密关系中,如果我们相信伴侣是爱我们的,我们会在爱情中更积极地回馈伴侣,从而会感觉到更多的互相支持。如果我们总是怀疑对方的爱,那么我们就会寻找证据来证明我们的想法,当我们表现出了自我防御,对方就也会感受到伤害从而疏远我们,这就会强化我们认为对方不爱我们的信念。
因此与人为善很重要,我们相信对方很好,那么会有助于对方成为想象中的那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