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开始,12月20日结束,总用时45小时24分钟,从炎热的夏到秋高气爽,又由秋转入了寒冬,终于把这本熟悉又陌生的名著读完了。
熟悉,自然是因为电视剧,哪个孩子的童年还没有一个会腾云驾雾,七十二变,使一根如意金箍棒威风凛凛的齐天大圣呢?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哪个学校的学生不曾被老师推荐,或家长引导听过或读过西游记的故事呢?
陌生,虽然学生时代曾囫囵吞枣看过几篇西游故事,却始终不曾拿起原著翻阅,因着兴趣使然,长大了也对此类书籍不甚好奇,没想到真正静下心来,在忙忙碌碌的间隙里,断断续续读完这本书,是在而立之后了。用一种成人的心境,认真读一读幼年和少年时期了解过的人物,自然多了许多曾经不曾体会到的感慨。
读完书才发现,曾经从电视剧里得到的人物形象,其实是很单薄的。电视剧毕竟是为了迎合观众,所能呈现出的也有限,比如模糊了唐僧的软弱无情,弱化了悟空的智慧与灵性,猪八戒倒是反差不大,书中剧里都是一样贪吃好色,懒惰爱挑拨,而书里的沙和尚倒不是一味老实憨厚,而是多了几分心机。
无论原著还是电视剧,孙悟空都可谓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读者跟着他一路的历程,可以看出他慢慢成长的痕迹,由原来的不羁自由,无所畏惧,凡事只按自己心意来,比如偷兵器,闯龙宫地府,甚至打上九重天,以为自己满身本领,可以坐坐玉帝的位子。
后来经过五指山下五百年的凄风苦雨,他方才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而紧箍咒迫使他收敛自己的一身戾气,不得不向唐僧,神佛妥协,但最终真正使他卸下铜皮铁骨的,却是取经路上时时受挫,处处难行。
也在此时,曾经绝不低头的齐天大圣,终于渐渐顿悟世间的种种人情世故,神佛与凡人在欲望和利益这点上,并无丝毫不同。取经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路,佛祖设八十一难,以唐僧金身为饵,神仙参与,妖精出动,不管神佛的目的是什么,但是大佬这么要求了,你就只能跟着大佬的剧本走。
所以前期悟空还斗志昂扬,觉得降妖伏魔不在话下,慢慢领悟点儿意思了,也就不再较真,该请人请人,该求仙求仙,撒泼打滚耍无赖搬救兵,绝无二话,这个时期的行者,并非弃了一身傲骨,而是慢慢放平心态,接受所谓的规矩,在不触犯他底线的前提下,向其他神佛靠拢。
悟空悟性很高,一路上不少指点唐僧,不知金蝉子如何,悟空的佛性绝非唐三藏可比,后期他还很是通晓人情世故,比如八戒问路,看见打水的女妖,直接叫人家妖怪被打,而悟空就教他,年纪轻的叫姑娘,大一点儿的叫声奶奶。
尽管唐三藏数次驱逐他,还动不动就骂他几句,念紧箍咒罚他,悟空对唐僧的真心却从未稍减,电视剧里他威风凛凛,小说却几次落泪,次次皆与三藏有关,被唐僧赶走流泪,唐僧被妖怪捉走,他心急如焚救不得也要落泪,时时刻刻一颗红心向着师傅,绝不带半点虚头,这固然是他承了三藏五指山下救他的情分,却也体现出不容置疑的忠心。
小说里唐三藏是很让人厌恶的,胆小懦弱,自私冷漠,无情无义又特别不容人,没有领导能力还非要逞能,但他有两个优点却很让人动容。一是对西天取经的坚持之心,他胆小如鼠,而西行十万八千里,无数磨难生,但无论经多少磨难波折,多少次在妖怪手中死里逃生,感叹取经之路之远,之艰难,之无望,他却从未动摇过西行的决心,这一点坚守之心,对一个普普通通而又懦弱的凡人,是十分难得的。
还有一点是他的慈悲之心,对神佛来说,不说妖精,哪怕凡人与他们也不过是蝼蚁,死了就死了,玉帝降罪凤仙郡,多少人因此丧命,大鹏鸟伤生害命,无数生灵丧与他口,佛祖却恭恭敬敬请他回去,凡有贡品,大鹏先吃,这些神佛,既要信徒追随,又视他们为轻贱的蝼蚁,残酷虚伪。
就连悟空自己,也曾因背着伪装成孩子的红孩儿,山路难行,在不曾确认其是妖的情况下,想把他掼死。只有唐僧,虽被妖怪多次设计,以其善心引诱被捉,却始终不失慈悲心,下次遇到求救的凡人,还是会让悟空去救,仅仅是为了佛家慈悲为怀,哪怕是妖精也认了,可惜啊,若是他重新成为金蝉子,大约神佛之中,连这一个有点儿慈悲心的人也不存在了。
八戒贪吃好色,懒惰又爱挑事儿,不过后期对着师兄弟,倒真多了点儿关怀之心,而他和悟空之间,你坑我,我坑你,两人都不是多心的人,也算是彼此的一种乐趣。沙和尚虽然多数时候,沉默如隐形人,却也有些小心机,时不时也出个头立个功,除了有一回误以为师傅死了,听从八戒建议同意散伙之外,取经之心倒也坚定。
十万八千里,师徒四人走完了,各成神佛,各归各位,悟空也终于摘下了紧箍咒,可世间的规则,却如同嵌在头骨中的禁锢,再也摘不下来了,是福是祸,是幸运还是悲哀,谁又知晓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