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刘向《新序•杂事一》“司君之过而书之,日记也。”后称每天记事的本子或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过的事情的记录为日记。在百度词条里,“日记”的解释是:每天或经常把发生的事,处理的事务,观察的东西写下来的记录。尤指个人活动、思考、感觉的每日记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日记是训练写作的方法之一,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主要形式。”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要求学习写日记,了解写日记的基本格式。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要求进行连续观察,学习写观察日记。
可见,日记是有效连接生活与习作的纽带。日记更是一项值得长期推进的系统工程。
现在,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小学生的日记,谈一点粗浅的个人心得及面临的困惑。
1日记的意义
从学生和老师两个角度来谈日记对小学教育的意义。
首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写日记可以记录发生的事,这些事或开心,或难过,将来回忆起来,都别有一番滋味。记录的过程也是情绪宣泄的过程。我在小震同学的日记读到:数学课上,作业没做对,被老师批评,当时心里很难过。晚上写日记时,对自己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要专心听讲,用心做题。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是为别人。从中可以看出,写日记的过程也是感受生活,学会思考,学会成长的过程。
其次,站在老师的角度来看,日记是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一扇窗。我在小祥同学的日记读到:今天,老师对我说了一句:“小祥,请你学会说有用的话,提有价值的问题,做有意义的事。”听了老师的话,我终于明白自己的不足在哪里了!透过短短的文字,我意识到这个大大咧咧的男孩也有细腻的一面!
通过学生日记,我们也能看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周五我批阅完学生一周的日记,体育课上的玩耍,社团活动的开心,数学课上的小插曲,在孩子的只言片语中都得以展现。在小辉的日记中读到:周三早读贪玩,背诵没过关,被老师留了十分钟。心里很委屈,最后抱怨,语文老师说话不算数,放学时间到了,还要拖几分钟。看来我还得时刻铭记:铃声响,必放学!课后延迟的四五分钟,学生是相当在意啊!在开学初,我说过:老师要和同学们共同努力,打造高效的课堂,尽量做到不拖堂!
2日记的格式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已经了解过日记的格式,当时进行过日记的习作练习。五年级的学生是否还需要严格按照格式来写?我个人认为,在保留日记的基本框架下,可以发挥学生的创意,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如广州的王弯弯老师在尝试的“创意日记”就做得很好。孩子们的每篇日记都闪现着童真的光芒,这样具有独特生命属性的日记本,必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一颗闪耀的珍珠。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要尝试“创意日记”,把日记变得有趣起来。力求把课外阅读与日记结合起来,让学生同时迈开“读”和“写”这两条腿,在文字组成的世界里遨游。
3日记的点评
日记中记录的内容可能涉及到孩子的隐私,所以老师在点评时要慎重。要以平等的视角,尊重孩子的个人感受,对孩子多一点同情共感,能读出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意,更要读出文字后面的情绪温度。尽可能及时为他们打开心结,解决心中的困惑。但又不能大张旗鼓地在班上进行说教,只能私下交流,或是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春风化雨般的思想渗透。老师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好学生那愿意写真话,抒真情的微弱火苗。避免当精神警察,犯下草木皆兵的错误。
但也要重视点评,让每个学生都被看见,要想尽办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在不涉及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寻找后进生日记中精彩语句,大力表扬;寻找中等生的精彩段落,让全班同学读一读;寻找优秀生的篇章,师生一起品读。还要健全激励的长效机制,如评选每周的日记之星“”,在班级作文周报上,推出日记专栏等。
4,自己的困惑
在日记教学的实践中,我也面临困惑:天天写,增加学生的负担;自由写,肯定不能坚持。权衡之后,我采取周一至周四,天天写,其余时间写一天的方式进行。
前段时间在班上推出主题活动:我是家庭小成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我要求学生每天为家里主动承担一项家务,并把完成情况在日记里记录下来。结果很多同学的日记都写得具体,感触真实细腻。后来,我反思:这样做是否太形式化?以完成作业为目的家务劳动,对学生有何存在的意义?
带着心得及困惑,我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践行。在教室这块小天地里,在日记这个小小角落里,在学生幼小的心田,种桃、种李、种春风。在坚守中期待永不荒凉的一时春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