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春与忏悔

作者: 司马忆月 | 来源:发表于2017-12-21 13:31 被阅读68次

    01

    其实,我一直是个后知后觉的人,步调总是比别人晚那么一点点。最近为了打破一成不变、无聊乏味的生活节奏,我决定随大流去看《芳华》。

    虽然冯导说一刀未剪,但是很明显,电影还是经过了一些剪辑,以至于很多内容都串不起来,再加上特定的时代和环境背景,不懂的人很容易看的云里雾里的。到后面电影结束,片尾放了一些片段,反而给连起来一些内容,再加上伟大的百度,故事内容总算完整呈现出来了。但是经历过撤档风波,相信大家对影片也会更加宽容吧,姑且来谈谈我的看法吧。


    02

    一个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

    影片里,刘峰是一个雷锋式的人物,一个标准的好人,被人们称为“活雷锋”,各种表彰奖项拿到手软。而且,他帮助别人,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真真切切的为别人着想。说到底,这是一种骨子里的善良,也带有那个时代的质朴和天然吧。

    给心爱的女兵修手表,帮助战友打沙发,自己吃煮烂了的饺子皮。人们有了困难,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刘峰。他似乎成为一种象征和代表,不食人间烟火,没有私欲。也许这就是人心中的劣根性,当你一直对别人好时,别人就不会说你好了。时间久了,人们都对他的善良习以为常,认为是理所当然:“谁让他是标兵呢”,也不再对他有感激之情。

    直到那一天,他听了邓丽君的歌,内心的小欲望慢慢升起来,也成为了他一生的转折点--他向心爱的女兵林丁丁表白,并且抱了她。而林丁丁为了避免“腐蚀活雷锋”的指控,反咬一口说刘峰猥亵他。一个拥抱,改变了一切。

    他被下放连队,走的那天,那些他无私帮助过的人,没有一个来送他,只有何小萍,孤独地站在门口,目送他离去的背影,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雷锋的下场,此刻如此的孤寂,时代,是如此的无情。他昔日帮助过的人,没有一个为他求情,也没有人相信他。

    如严歌苓所说,“我们的孩提时代和青春时代都是讲人坏话的大时代。‘讲坏话’被大大地正义化,甚至荣耀化了。”集体主义背景下,人们的自保或者说不作为,成为了迫害他的帮凶。多年后,郝淑雯和萧穗子甚至还会开起他的玩笑。

    刘峰后来上了战场,受伤,他想牺牲,想成为英雄,想让心爱的姑娘在歌唱时还能想起自己。但他没有成功,只是把一只胳膊留下了。最后依然落魄,在海口帮人运书。当他的假肢被打掉时,也许所有人都想和郝淑雯一样,来一句国骂,但1000块钱能救急,却改变不了他的人生。

    何小萍身世坎坷,在家庭被欺负,到了文工团,一样压抑忍辱。刘峰关心她,所以她感恩,并把自己的心思藏到最深处。当刘峰被下放伐木连时,她就对文工团寒了心。所以当她被下放到战地医院时,她那一抹笑是和刘峰一样的不屑和讽刺。有朝一日,她竟然成了英雄,这让她心里那根弦一下子崩了,她疯了。

    这是要宣扬好人没好报吗?恐怕不是。我想应该有更深刻的内涵吧。刘峰和何小萍,两个支离破碎的人最后相依为命,彼此慰藉度过余生,也是最温暖的事了。命运对他们是不公的,但是他们表现的依然知足、幸福。


    03

    严歌苓:我青春的时候也做过荒唐事,对的,《芳华》中有我青春时做过的傻事。

    有人说,这是一部作者严歌苓的自传性质的作品。确实,电影中能看到很多作者自己的影子:一样的舞蹈背景、文工团经历,以及前线记者的身份。这些,无疑都深深打上了严式烙印。

    但是电影和小说的呈现毕竟不同,也不能完全表现出小说丰富的内涵,有些人抨击冯小刚的电影太过温柔和妥协,弱化了原著中的批判和忏悔意味。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也是有很多因素限制的。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因素。

    原著想表现的集体生活对个人的压抑,表达对于刘峰被批判的忏悔,可是这一切,在电影中都被弱化了。在冯导这里,电影成了美好青春的怀念,对文工团的怀念,类似“致青春”的感觉。批判和忏悔变成了对青春岁月的歌颂。不得不让一批原著党感到大大的失望。

    04

    一代人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

    电影中,萧穗子既是主要角色,也是故事的旁白者,因为刘峰和何小萍的角色印象过于深刻,有时很容易让人们忽略了她的存在。但其实,萧穗子正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代表。

    她很好的融入群体,和团队成员打成一片,小心翼翼,绝不张扬,和出身好的女兵处好关系,但对于受人排挤的何小萍,她也并未落井下石,总体不好也不坏。但是何小萍被人怀疑偷军装时,她也只是在一旁默默观看,不敢发声。何小萍被人扒衣服时,因为前面有了指导员的训斥,她才敢事后诸葛亮的说一句“小芭蕾你过分了啊。要是我早一个巴掌呼上去了”,别人带着搓澡巾的衬衣,她也不忘揶揄一句“说不定还带着老泥儿呢”。一般情况下,她是中立的,可是在感觉安全时,也不忘把别人踩上一脚。

    文工团要解散的消息传来,她感到了一丝惊慌。所以,不惜把自己的金项链给陈灿,希望他“别转业,别换行,别离开文工团”。离别会上,和别人一样哭得稀里哗啦,“心都被揉碎了”。听到林丁丁要出国的消息时,也不忘感伤“你们怎么都要走啊”。

    她说刘峰看不到时代的变化。其实萧穗子自己也没能适应这种变化。时代的变迁,文工团的解散,怎么会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呢?她失恋、失业,迎接她的是太多的未知。她一直想留住文工团的这种生活,希望大家继续在一起打打闹闹。所以最后,刘峰问她“别人都走了,你怎么还在呢?”她说自己也快走了。我想,这也许是冯导想表达的吧,尽管知道无法挽回,还是想把它留的长远一些,再长远一些。

    因为冯导想表现的主旨是“青春”,所以很多的人物角色都显得扁平化了。在原著中,文工团这几个女兵,都很有故事,最后的结局也都有点凄惨。但是冯导把这种氛围弱化了,他去除了那些残忍的部分,保留了文工团的温情。人物不丰满,但是情感够真实。

    虽然影片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是很高兴,冯导敢于拍出这样一部片子。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了更多一层的了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青春与忏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ofa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