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我的爸妈闹口角,我劝得口干舌燥,以喉咙沙哑为代价,两老慢慢熄火,最后又能愉快地一起看电视剧聊天了。
当我们生气的时候,通常要么责备、批评对方,要么非要分个对错曲直,摆事实讲道理,陈述无数“我方有理”的依据,描述无数与之印证的诸如“我对你多么好,你却对我不够好”的生活细节,最后甚至可能只是为了“辩赢”而不惜牵强附会,强词夺理。
作为旁观的人,比较容易抽离在情绪之外,看到双方情绪起伏的根源,发现双方在抱怨的话语下真正的内心诉求。
比如
甲方:你为什么责备我的那个亲戚不好?这句话潜台词是:“你责备我的亲戚,等于你不尊重我的亲戚,等于你不尊重我的成长环境,等于你不尊重我这个人。”即责备亲戚=不尊重我。
乙方:亲戚明明就做错了,我凭什么不能说他们不对?然后罗列无数亲戚错的细节。这句话潜台词是:“我说你亲戚你就要冲我发火,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你尊重过我吗?”即不许说亲戚不对=不尊重我。
甲方:罗列无数亲戚对的细节。
最后双方对于亲戚对错争论不休,其实本质上都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对方尊重。
2.
反省我自己平时起情绪心的时候,大多数情况归根到底也是因为感觉没有受到尊重。换一个角度来看,是我自己修心不够。
如果我真的知道自己是谁,我就不会那么在意在他人眼中我是谁。
如果我不在意他人眼中我是谁,“小我”就不会控制我的大脑要“辩赢”别人。
如果我不需要“辩赢”别人,我就不会那么容易丧失冷静。
3.
哲学家、心理学家阿德勒关于“分离课题”的理论很有意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要把他人的课题与自己的课题分割开来。某个决定带来的后果,最后由谁承受,那就是谁的课题,与其他人并无关系。
分离课题理论用在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上,大概类似俗语说的:“关你屁事,关我屁事”。
分离课题理论用面对他人的伤害上,假设一个人无故辱骂你,他伤害你的行为是他的人生课题,与你无关,你对于他辱骂起什么样的情绪反应,那就是你的课题了。
4.
佛家《寒山拾得问对录》有云,昔日寒山问拾得:“世人谤我、欺我、骂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我自己以前其实是一个爆脾气,现在虽说不上温柔,但比以前平和了一些。当我觉察自己开始有生气苗头,就马上像3D电影一样,分离出另一个围观的“吃瓜群众的我”。
“吃瓜群众的我”会问“被围观生气的我”如下问题:
A 亲,你为什么生气呢?你生气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比如对方不尊重你。
B 亲,你生气是表达什么诉求?是想达到什么目的?比如让对方尊重你。
C 亲,你生气之下口不择言说出的话,能达到你期望对方给你的反应吗?
D 亲,你该怎么表达才能真正地达到本质的目的?
这么长的一串问题问下来,“被围观生气的我”基本上已经开始走神,生不起气了。
以上,今天的得到
1、人人都需要被尊重。
2、阿德勒“分离课题”。
3、精分一个3D版“吃瓜群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