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几个想法不一定对

几个想法不一定对

作者: 我是恬恬酱 | 来源:发表于2019-02-21 00:23 被阅读29次

    这两天各种在路上奔波,一些思考、阅读都比较碎片化,简单记录一下,后续再更加深入的去思考一下。

    1. 中国的父母和子女如果都能更自私一点,家庭关系可能会更好

    过多的为对方着想,是一种情感负担,再上升一个层次,就是道德绑架了。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当大家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做事时,反而能让大家的利益最大化。

    毕竟,我为他人着想的不一定是他想要的,但中国人不习惯当面表达需求,非得让人去猜,也就是一直以来所谓的「礼」。

    而中国人的礼节,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行为是否「体面」,然后才是考虑是否满足了对方的需求。比如:过年走亲戚,不管你吃没吃饭,只要去拜年,总得逼你在他家吃点啥,否则,他会觉得没给他「面子」

    「面子」,是中国文化里最应该丢掉的糟粕之一

    2. 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现代社会已经失灵了。

    古人「行万里路」的本质,我认为是空间的限制造成了信息互通上的困难,而「行万里路」是为了更多、更快的交换信息。

    信息革命之后,空间已经不构成阻碍,有了互联网,不用行万里路也能get到你想了解的东西以及和各行各业的人交流了。

    不过可能很多人根本没想过「行万里路」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吧,以为只是「见多」就一定能「识广」。

    所以,不要再相信去西藏一趟,就能洗涤心灵的这种话了,去西藏能洗涤下我们的肺倒可能是真的。

    有时间,还是多读点书吧。

    3. 首先有了低俗的事实,然后才有了低俗的内容,内容真的是无辜的

    要改变的是低俗的事实,而不是把内容清理干净就万事大吉了。

    低俗的源头还在,内容就会像打不死的小强,只不过今天叫「内涵段子」,明天再换个名字便是。

    多花点钱搞教育,比多少网信办的「xx令」都强。天知道多少上过大学的人,还相信那一套迷信的说法呢。

    4. 中国人特别容易知足是件好事吗

    用网络上的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最怕你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王小波的《思维的乐趣》里写道:“中国文化对物质生活的困苦,不提倡用脑子想办法解决,提倡用肩膀扛。”(这本书真的很有意思,推荐给大家,放在现在估计书名会叫《王小波公众号集》)

    汪曾祺的《生活是很好玩的》里面有句北京话叫:“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一百年前 亚瑟·亨·史密斯在《中国人的性格》里感叹:“中国人的知足阻碍了中国人的进步”

    这种知足,对应的却不是贪婪,而是「不思进取」和「害怕麻烦」,更直白一点,就是「懒」。

    有意思的是,中华民族却是个以「勤劳」著称的民族,大概这就是所谓的「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了战略上的懒惰」的最佳案例?

    5. 很多创作平台不是创作门槛很高,是大部分人真的没什么想法

    嗯,反正我是发现了,几乎所有的内容平台,真的输出有价值内容的人就那么一些。

    即使创作工具做得再怎么高效,再怎么傻瓜式,该憋不出来一个屁的还是憋不出来。

    那些能总结出内容生产套路的人,都是个狠人啊,比如咪蒙。

    只是,创作性的东西,一旦被流水线式的生产,就失去了其本来的味道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几个想法不一定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ollyqtx.html